气象水文耦合预报技术在山洪灾害防御中的应用与展望
田济扬1,2 , 刘荣华1,2 , 李锐3 , 刘含影1,2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8; 2.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8; 3. 山东建筑大学, 济南 250101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coupled atmospherichydrologic forecasting technology in flash flood disasters prevention
TIAN Jiyang1,2 , LIU Ronghua1,2 , LI Rui3 , LIU Hanying1,2
1.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38; 2. Research Center on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 Reduction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Beijing 100038; 3.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
摘要 气象水文耦合预报能有效延长预见期,在山洪灾害防御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降雨预报、流域水文模拟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气象水文耦合预报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以及各技术方法的适用性,总结了气象水文耦合预报在山洪灾害防御中的应用现状和发挥的作用,指出了我国气象水文耦合预报技术仍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的主要原因,以及需进一步发展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
山洪 ,
防御 ,
气象 ,
水文 ,
耦合
Abstract :The coupled atmospheric-hydrologic forecasting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xtend the lead time in flood forecasting and has a wide prospect in flash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progress, issues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coupled atmospheric-hydrologic forecasting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from the aspects of rainfall forecasting and watershed hydrological simulation.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coupled atmospheric-hydrologic forecasting technology for flash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is summarized. The technology is still at the stage of exploration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s put forward for flash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Key words :
flash flood
prevention
meteorology
hydrology
coupling
收稿日期: 2020-08-19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510605、2018YFC1508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0091563)。
作者简介 : 田济扬,男,高级工程师,E-mail:tjyshd@126.com。
引用本文:
田济扬, 刘荣华, 李锐, 刘含影. 气象水文耦合预报技术在山洪灾害防御中的应用与展望[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54-57,112.
TIAN Jiyang, LIU Ronghua, LI Rui, LIU Hanying.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coupled atmospherichydrologic forecasting technology in flash flood disasters prevention. journal1, 2020, 30(9-10): 54-57,112.
链接本文:
http://www.cfdm.cn/CN/10.16867/j.issn.1673-9264.2020253 或 http://www.cfdm.cn/CN/Y2020/V30/I9-10/54
[1] 郭良, 何秉顺. 我国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与成就[J]. 中国防汛抗旱, 2019, 29(10):16-19, 29. [2] 孙亚东. 中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J]. 中国防汛抗旱, 2019,29(2):4-5. [3] 施志群, 梁立峰, 毕青云, 等. 福建省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及其试点建设[J]. 中国防汛抗旱, 2017, 27(6):39-46. [4] 杜俊, 任洪玉, 林庆明, 等. 山洪灾害防御研究进展[J]. 灾害学, 2019, 34(2):161-167. [5] 曹伟华, 陈明轩, 高峰, 等. 雷暴区域追踪矢量与雷暴单体追踪矢量融合临近预报研究[J]. 气象学报, 2019, 77(6):1015-1027. [6] 刘佳, 邱庆泰, 李传哲, 等. 降水临近预报及其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水科学进展, 2020, 31(1):129-142. [7] 唐伟, 周勇, 董昊, 等. 我国气象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和国际对比[J]. 气象科技进展, 2019, 9(5):55-56, 62. [8] 李雅婷. 融合风廓线雷达资料的降水临近预报方法研究[D]. 成都: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9. [9] 鞠丽霞, 雷孝恩, 韩志伟. 可用于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的嵌套气象模式系统[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 20(4):470-476. [10] Lu D, White L, Reddy R S, et al. Multiseason evaluation of the MM5, COAMPS and WRF over southeast United States[J].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2011, 111:75-90. [11] 张莉.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降水模拟的检验[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12] 刘金良. 一个新的中小尺度数值模式MC2[J]. 气象科技, 1996(3):42-48. [13] 丁鹏飞, 寇正, 邱实, 等. 六种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对南京一次雷暴电荷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6, 32(1):125-136. [14] 孙宇, 李静. MM5中尺度模式在内蒙古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的数值模拟[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8):179-184. [15] 张守宝, 王景伟, 吕兆峰, 等. 一种基于WRF模式的雨衰减短期预报方法初探[J]. 电波科学学报, 2017, 32(1):28-31. [16] 徐宗学, 程磊. 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进展[J]. 水利学报, 2010, 41(9):1009-1017. [17] 杨会龙.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四川水利, 2016, 37(1):96-98. [18] 菅浩然, 刘洪波, 童冰星.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比较研究[J]. 人民黄河, 2020, 42(5):24-29, 51. [19] 李匡, 韩刚, 臧文斌, 等. 新安江模型状态变量初值对计算结果影响分析[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4):32-36, 47. [20] 王洋. 基于不同网格尺度的流域陆气耦合水文模拟研究[D].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8. [21] 杨文宇. 基于天气雷达的城市降雨特征及临近预报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 2017. [22] 杨文发, 李春龙. 降水预报与洪水预报耦合应用初探[J]. 水资源调查, 2003, 24(1):38-40. [23] 王庆斋, 刘晓伟, 许珂艳. 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报耦合技术研究[J]. 人民黄河, 2003, 24(1):38-40. [24] 郭靖, 郭生练, 张俊, 等. 汉江流域未来降水径流预测分析研究[J]. 水文, 2009, 29(5):18-22. [25] 包红军, 曹勇, 林建, 等. 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技术进展[J/OL]. 中国防汛抗旱, https://doi.org/10.16867/j.issn.1673-9264.2020085. [26] 訾丽, 杨文发, 袁雅鸣, 等. 基于临界雨量的山洪灾害预警技术试验研究[J]. 人民长江, 2015, 46(11):10-14. [27] 卢瑶. 耦合天气系统与降雨预报的山洪预警技术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9. [28] 张自航. 基于陆气耦合的山洪预报研究-以威尼斯流域为例[D]. 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2018. [29] 田济扬. 天气雷达多源数据同化支持下的陆气耦合水文预报[D].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7. [30] 何秉顺, 常凊睿, 凌永玉. 日本中小河流山洪预报研究[J]. 中国防汛抗旱, 2016, 26(6):51-56.
[1]
尚全民, 吴泽斌, 何秉顺.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建设成就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1-4.
[2]
孙东亚. 新时期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若干思考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18-21.
[3]
孙东亚, 郭良, 匡尚富, 汪小刚.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理论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5-10.
[4]
丁留谦, 郭良, 刘昌军, 何秉顺.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技术进展与展望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11-17.
[5]
解家毕, 李昌志. 山区重点城(集)镇防洪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思路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80-86.
[6]
涂勇, 吴泽斌, 何秉顺. 2011—2019年全国山洪灾害事件特征分析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22-25.
[7]
何秉顺, 张大伟. 广西凌云县“2019.6.17”山洪灾害调研与思考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26-30.
[8]
庞丽丽, 邹煜, 陈健, 李花. “云”+“端”技术模式在山洪灾害防御中的应用与实践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58-60,126.
[9]
李青, 何秉顺, 李昌志, 刘昌军. 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方法探索与实践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31-35.
[10]
王豪, 王靖彬, 桑国庆. 山东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113-116.
[11]
刘荣华, 周燕怡, 郭良, 翟晓燕, 田济扬, 张晓蕾, 李锐. 美国山洪灾害预警研究进展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141-148.
[12]
何秉顺. 日本气象厅山洪预警方法概述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149-152.
[13]
刘荣华, 郭良, 梁立峰, 刘启, 田济扬, 毕青云. 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框架设计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36-39.
[14]
包红军, 曹勇, 林建, 杨寅, 狄靖月, 许凤雯, 刘凑华. 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技术进展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40-47.
[15]
刘昌军, 刘启, 田济扬, 刘燕京, 王佑实, 王超. X波段全极化调频连续波测雨雷达在山洪预报预警中的示范应用 [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9-10): 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