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期刊
  预发表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下载中心 >>更多
  第十四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征文通知
  2022-2023年度全国典型洪旱过程应对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关于第27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减灾专委会和《中国防汛抗旱》编委会2023年年会通知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2023年特约通讯员会议的通知
  关于第26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第六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2-2023年全国典型洪旱过程总结和监测预报调度抢险技术经验交流会会议通知
  投稿版权协议
  十三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南昌研讨班
  昆明-24期培训班
  2022年增刊S1电子刊
  第四届智慧水利遥感应用高端论坛论文集
  第五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十二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2023年订阅通知
  水利水电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创新 论文集
  智慧水利遥感应用与创新 论文集
  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海报
  城市水安全会议论文集2021
  第十一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订阅流程
  产品名录
  新技术新产品研讨会报告
  风险分享
  第三届水安全与水管理分享
  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体例和排版模板
  中英文摘要写作要求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2024年 34卷 3期
刊出日期:2024-03-10

信息化建设
走进封面
地方行动
监测预报
要闻聚焦
特邀主编专栏
访谈
研究探讨
 
       要闻聚焦
0 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国英
2024 Vol. 34 (3): 0-0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0 KB)  ( 19 )
0 水利部门全力做好春节期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2024 Vol. 34 (3): 0-0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0 KB)  ( 24 )
0 水利部迅速部署排查广西河池市4.4级地震水利工程受损情况
2024 Vol. 34 (3): 0-0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0 水利部工作组调研指导黄河内蒙古河段防凌工作
2024 Vol. 34 (3): 0-0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0 水利部调研推动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工作
2024 Vol. 34 (3): 0-0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0 KB)  ( 20 )
0 国新办举行推进灾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2024 Vol. 34 (3): 0-0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0 KB)  ( 23 )
       访谈
0 辽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立——专访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梁团豪
2024 Vol. 34 (3): 0-0 [摘要] ( 32 ) HTML (1 KB)  PDF  (0 KB)  ( 19 )
       走进封面
0 洪泽古灌区——蓄泄兼筹 润泽江淮
洪泽古灌区坐落于江苏淮安洪泽区,西倚雄伟的洪泽湖大堤,东至碧波荡漾的白马湖,北临苏北灌溉总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这里汇聚了大自然的恩泽,也见证了人类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陈登修破釜塘以灌溉农田,洪泽古灌区即发轫于此时;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陈登再次修筑捍淮堰(又名高家堰),奠定了洪泽湖大堤的基石。三国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邓艾在淮河中下游开置屯田,兴建白水塘,与破釜塘相接。至唐代,白水塘面积不断扩大,水门下开5条干渠输水灌溉,分别是青州泾、徐州泾、大府泾、竹子泾和棠梨泾,这些干渠如同五条巨龙,蜿蜒在江淮大地上,为农田带来了勃勃生机。黄河夺淮后,淮河下游洪水出路受阻,影响了漕运大命脉——大运河的安全运行。为稳固漕运与防洪的基石,明清两代在高家堰的基础上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多次加高、培厚、延长,洪泽湖不断扩大,淹没破釜塘和白水塘;明清时期在大堤上设置了闸坝与涵洞以泄水,并与白水塘时期的输水河道相接,实现了灌排的双重功能。1949年后,洪泽古灌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以“蓄泄兼筹”为方针,对洪泽湖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使得灌区的灌溉与防洪调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灌溉、防洪、供水和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洪泽湖大堤——这座仍在使用的古代最长堤坝,作为古灌区的挡水工程,是淮河下游的防洪屏障。大堤创造性采用直立条式石工墙、坦坡防浪、闸坝泄洪、三合土防冲等技术,是古代水库蓄水灌溉工程的杰作。如今,它保护着3000多万亩耕地、2600多万人口和10余座城市的防洪安全。
洪泽古灌区的制度建设同样令人瞩目。为保障蓄水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有效运行,明清两代形成了完备的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度,如责任明确的“工交”制度、“文武结合”“官民结合”的堤防管理体制、严格的闸坝启放标准等。这些制度确保了洪泽湖大堤的建设质量和正常运行,在现代水利工程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洪泽古灌区还留下了丰富的工程和非工程遗存。67.25千米的洪泽湖大堤,15千米的明清石工墙,源自三国、唐代和清代的5条灌排河道遗存,5尊清代镇水铁牛,34块石碑,300多块石刻及滚水坝遗址、决口遗址等,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独特记忆。而那些延续118年的滚水坝运行记录和连续127年的水位观测记录,以及众多的上谕、奏疏、治水论著、治水工艺、传统习俗和神话传说等,更是形成了极为丰富的非工程遗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2023年,江苏洪泽古灌区以其卓越的历史价值、工程成就和文化底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24 Vol. 34 (3): 0-0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0 KB)  ( 19 )
       特邀主编专栏
0 专栏导言
胡庆芳
2024 Vol. 34 (3): 0-0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1 变化条件下长江下游地区防洪问题与韧性提升对策
胡庆芳, 方长风, 苏鑫, 杨富宝, 朱大伟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4072
长江下游地区圩区广布、城镇众多、水网稠密,汛期受长江上中游来水、长江口及沿海高潮和本地暴雨共同威胁。目前,该地区形成了以江河湖海堤防为基本屏障,以水库、湖泊和蓄滞洪区为洪涝调蓄空间,以长江及区域主要河道为洪涝行泄通道,各类闸站相配套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但近年来长江流域大洪水事件表明,长江下游防洪工程薄弱环节仍然明显,蓄泄矛盾突出,空间统筹治理和工程协同调度不足,灾害风险预防管控存在盲区,同时还面临着气候水文和经济社会条件双重变化的复杂形势。为强化长江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集成调控、提升应对大洪水的韧性,需在稳固长江干流防洪屏障和行洪主通道的基础上,科学优化各水系洪涝蓄泄格局、加快补齐防洪基础设施短板、促进洪涝治理空间均衡协调、加强洪涝灾害风险管控预防、提升防洪管理智慧化水平。同时,还应针对长江下游地区重大防洪科技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
2024 Vol. 34 (3): 1-7 [摘要] ( 55 ) HTML (1 KB)  PDF  (0 KB)  ( 30 )
8 河网地区洪水预报模型开发及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应用
陈钢, 赵艳红, 王晓书, 陈秋实, 王船海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4063
平原水网地区的洪水预报一直是水文学科的难点问题,尤其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为了更好地模拟流域水文循环过程,解决工程实际应用中的挑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分布式架构水文模型。该模型具有分布式特征,能够根据流域特征和需求灵活选择最合适的水文特征单元进行组合,从而支持对不同水文特征单元精确化、理论化的研究。为了实现实时预报功能,还研发了数据库耦合技术、大型河网实时校正技术及水利工程调度技术。在此基础上,应用分布式架构思想建立了太湖流域模型,对其进行了概化处理,并选取2016年实况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通过对太湖水位1 d、2 d、3 d预见期的实时预报,计算成果基本能够反映平原水网地区太湖流域的水流运动实际状况。综合而言,该分布式架构水文模型方法不仅在科学性上得到验证,而且在实现技术上具有可行性,成功地解决了从理念到现实的应用实践问题,为平原水网地区洪水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 Vol. 34 (3): 8-15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0 KB)  ( 29 )
16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形势与治理对策
杨富宝, 胡庆芳, 徐迎春, 苏鑫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4067
巢湖流域是安徽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和现代化进程推进最快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受地形条件、气候特征和江湖关系等共同影响,巢湖流域洪涝灾害多发频发。为进一步提升巢湖流域防洪能力和保护地区经济发展,系统梳理了巢湖流域历史洪涝灾害情况和现状防洪工程布局,对巢湖2020年大洪水事件及其防御应对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详细总结了当前流域洪涝灾害应对面临的问题,剖析了流域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加快流域洪涝灾害治理进程、提升流域韧性的思路与综合对策。
2024 Vol. 34 (3): 16-22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0 KB)  ( 25 )
23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与综合应对策略
朱大伟, 胡庆芳, 仲晓林, 苏鑫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4066
防洪除涝保安是保障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持续变化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给防洪减灾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挑战,总结归纳了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洪涝治理特点及历程,在解析自然和人文因素对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影响基础上,从加快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升级防汛预警调度决策指挥系统、强化防洪抢险和应急救援能力、科学规范和管控人类活动4个方面探讨变化环境下强化流域防洪除涝能力与韧性的对策,为江淮平原河网完善防洪治涝体
2024 Vol. 34 (3): 23-26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0 KB)  ( 30 )
27 上海市洪涝灾害损失对长江下游地区的辐射影响
苏鑫, 胡庆芳, 郭靖, 王银堂, 李伶杰, 王磊之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4059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跨区域产业关联损失已成为灾害损失评估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准确量化洪涝灾害损失的辐射影响对于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在系统评估了不同暴雨重现期情景下上海市减停产损失的基础上,采用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和分析了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省(直辖市)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量化了上海市洪涝灾害损失对长江下游地区的辐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重现期10 a、20 a、30 a、50 a、100 a时,上海市的减停产损失分别为14.01亿元、19.83亿元、25.58亿元、33.82亿元和46.24亿元;在长江下游地区,上海市与浙江省的经济相互影响强度最大,且跨区域产业关联损失以溢出效应为主导;上海市发生洪涝灾害时,跨区域波及效应将导致长江下游地区损失增加26.24%。因此,在城市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不仅要关注洪涝灾害对自身的影响,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地域之间的波及影响,以便更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024 Vol. 34 (3): 27-31,69 [摘要] ( 49 ) HTML (1 KB)  PDF  (0 KB)  ( 30 )
       信息化建设
32 湖南省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
周翀, 魏永强, 胡颖冰, 李永刚, 周智, 申志高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3241
为满足湖南省水旱灾害防御实际需求,有效支撑防汛抗旱指挥决策,设计开发了湖南省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综合信息、普查成果、实时分析、动态展示4个模块,覆盖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业务的主要环节,具备基础数据查询、流域联合调度、洪水过程预演、灾害损失统计、风险及时评估等功能,对水旱灾害防御的实时化、可视化、精细化管理,以及防汛抗旱决策服务能力的提升有良好助益。
2024 Vol. 34 (3): 32-36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0 KB)  ( 24 )
37 福州市智慧水利建设实践与思考
林芳, 黄子航, 陈鸿图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3195
智慧水利是创新理念、新型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有机融合和深度应用。近年,福州市将智慧水利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借鉴国内先进做法,结合水利工作实际需求,利用“数字福州”建设成果,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探索出“集约化+数字化+智能化”模式,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实践经验。以福州市智慧水利(一期)建设为例,阐述主要建设内容,分析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实际业务需求,提出提升和完善建议。
2024 Vol. 34 (3): 37-41 [摘要] ( 34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42 北京防汛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设计与建设
张建磊, 薛爽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3115
北京防汛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是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成立后,为防汛指挥部门提供综合辅助决策,组织协调北京市水旱灾害应急救援所建设的重要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发挥了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北京防汛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设计思路、总体框架、系统组成部分,重点描述了部分系统功能和应用成效,为防汛抗旱应急业务和技术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 Vol. 34 (3): 42-46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0 KB)  ( 23 )
       监测预报
47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小流域洪水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
杨彬, 包松林, 聂帅, 白音, 刘子嘉, 赵文贵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3130
山丘区在经历短时强降雨时,极易暴发山洪,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小流域水文资料匮乏,导致其预报难度大。对内蒙古自治区全部小流域进行整合分析,重新划分了5 935个小流域分区作为洪水预报分析单元,针对不同下垫面和气候条件分析各小流域分区的产汇流特性,以分布式水文模型集群为主对小流域洪水进行分析研究。选取锡伯河试点流域进行应用分析,在该试点流域内洪水模拟预报精度良好,能够满足地区小流域洪水预报预警需求。此研究成果可逐步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进行试用推广,为全区防洪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024 Vol. 34 (3): 47-54 [摘要] ( 45 ) HTML (1 KB)  PDF  (0 KB)  ( 27 )
55 1962—2019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
熊竹阳, 崔力鹏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3280
为掌握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驱动因素,给巢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基于1962—2019年巢湖流域10期遥感影像,解译了耕地、林草及未利用土地、水域、建设用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了巢湖流域近6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转移情况,重点探讨了改革开放后不同年份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城镇化、生态恢复等因素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耕地、水域面积逐年减少。城镇扩张、生态恢复、农业开发是影响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3个主要驱动因素。
2024 Vol. 34 (3): 55-59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0 KB)  ( 17 )
60 平均降水量算法在山东省水情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蔡振华, 王海军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3145
平均降水量是水利、气象等行业最常用且很重要的指标,各行业自建设雨量站,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机制不畅通、资源浪费等现象,并且各行业、同一行业不同部门计算方法不一致。为解决平均降水量计算不统一的问题,实现数据快速查询和服务,结合水情业务系统建设,提出算术平均与面积加权相结合,利用系统计算入成果库的解决方法。本方法快速高效,便于维护,成果可作为后期分析多年均值的数据源。后期进一步优化算法,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避免重复建设。
2024 Vol. 34 (3): 60-63 [摘要] ( 45 ) HTML (1 KB)  PDF  (0 KB)  ( 26 )
       研究探讨
64 公众网络参与城市灾害应急响应的信息行为研究——以郑州市“7·20”特大暴雨为例
陈彬, 高峰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3180
新时期,面对频发的城市灾害,对公众网络参与应急响应的信息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应急管理决策效能的有效发挥。以郑州“7·20”特大暴雨这一典型城市灾害为例,采集公众在微博平台发布的相关文本信息,通过对其内容进行抽样,分析并归纳特大暴雨生命周期内公众网络参与的信息行为特征,进而对公众网络参与城市灾害应急响应信息行为规范的提升策略展开讨论。研究表明,微博将泛在环境下公众参与城市灾害应急的信息行为有机连接起来,公众网络参与信息行为具有典型的过程性和信息传播互动性。未来需在相应的法制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及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展开深入规范化的探究。
2024 Vol. 34 (3): 64-69 [摘要] ( 37 ) HTML (1 KB)  PDF  (0 KB)  ( 30 )
70 应对极端风暴潮的粤港澳大湾区海堤建设研究
侯堋, 刘晓建, 朱小伟, 王强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3173
海堤是防御风暴潮侵袭、减轻海洋灾害的重要工程措施。在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加剧的双重影响下,大湾区海堤防潮能力被动降低,防潮安全备受挑战。通过现场调查梳理了大湾区海堤典型破坏形式,有防浪墙倾覆、迎水坡损毁及背水坡垮塌等,其中案例中背水坡破坏占比近1/2。为应对极端风暴潮灾害,迫切需要对大湾区海堤进行提标加固,但以提高堤顶高程为主的传统提标方式与城市亲水景观需求矛盾突出,基于此提出大湾区海堤建设应由防浪防潮垂向一体式向防浪防潮横向分离式转变,即利用堤身“挡高潮”,利用堤前措施和堤身“消大浪”。相较于传统提标方法,该方法实现了不抬高堤顶高程却提升防潮能力的目标,成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海堤建设提供借鉴。
2024 Vol. 34 (3): 70-75 [摘要] ( 47 ) HTML (1 KB)  PDF  (0 KB)  ( 30 )
76 辽宁省草河行洪能力分析研究
刘玉龙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3186
对辽宁省草河流域基本情况进行梳理,通过水文计算对草河流域开展设计暴雨洪水分析;通过平面和横向演变,对草河河道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总结现状堤防修建情况的基础上,对草河现状行洪能力进行复核,对堤防现状行洪能力进行分析,识别河流防洪薄弱环节;确定河流有关特征水位,提出河流防洪措施建议。
2024 Vol. 34 (3): 76-80 [摘要] ( 49 ) HTML (1 KB)  PDF  (0 KB)  ( 19 )
81 无临设工程施工的沉桩方法及工法设计
张宝森, 胡全义, 李宇鹏, 李春江, 邓宇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3263
传统的打桩(振动、冲击)技术,不仅需要打桩机,还需要施工车辆、大型附带设备及暂设工程,施工效率低、占地面积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大。以黄河堤岸刚性加固为需求导向,设计了无临设工程施工的沉桩方法,并开发出整套设备,该设备主要包含静压植桩机、动力单元、桩用起吊装置及桩材自走装置。该工法实现了无暂设工程施工,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小了对生态的影响。从工法特点、施工周期、施工成本、硬质地层适应性、成桩质量、占地面积和环境影响(CO2排放)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此方法与传统施工的优缺点。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坝决口封堵、堤防加固、植入式斜桩护岸、挡土墙、止水墙、基础和地基工程加固等方面。
2024 Vol. 34 (3): 81-84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0 KB)  ( 20 )
       地方行动
85 精心组织 主动谋划 有效发挥基层抗旱坚实力量
郑德兵, 马晓霞, 麻智斌, 马建忠
2024 Vol. 34 (3): 85-86 [摘要] ( 31 ) HTML (1 KB)  PDF  (0 KB)  ( 17 )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40087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D座706    投稿热线:010-68781008    订阅热线:010-68781624  68781887    
网站事宜:010-68781819    E-mail: cfdm2006@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