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期刊
  预发表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下载中心 >>更多
  第十四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征文通知
  2022-2023年度全国典型洪旱过程应对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关于第27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减灾专委会和《中国防汛抗旱》编委会2023年年会通知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2023年特约通讯员会议的通知
  关于第26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第六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2-2023年全国典型洪旱过程总结和监测预报调度抢险技术经验交流会会议通知
  投稿版权协议
  十三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南昌研讨班
  昆明-24期培训班
  2022年增刊S1电子刊
  第四届智慧水利遥感应用高端论坛论文集
  第五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十二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2023年订阅通知
  水利水电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创新 论文集
  智慧水利遥感应用与创新 论文集
  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海报
  城市水安全会议论文集2021
  第十一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订阅流程
  产品名录
  新技术新产品研讨会报告
  风险分享
  第三届水安全与水管理分享
  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体例和排版模板
  中英文摘要写作要求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2020年 30卷 4期
刊出日期:2020-04-15

走进封面
我的防汛生涯
地方行动
长江、黄河大保护
研究探讨
工作交流
减灾文化
 
       走进封面
0 淠史杭灌区——人间天河 丰收源泉
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区,地形地势特殊,水低田高,百姓饱受旱涝灾害交替肆虐之苦。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于今安徽寿县主持兴建了芍陂。芍陂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建成之初,既可解决水患又可"灌田万顷"。此后的2000多年,芍陂虽历经朝代更迭和战火波及,但仍发挥其灌溉效益。新中国成立后,为根治此地"十年九灾"难题,一个规模更为宏大的水利工程在江淮大地蓬勃兴起,这就是被誉为"润泽江淮、惠及皖豫"的新中国第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淠史杭灌区于1958开工,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14年间,皖西人民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严重落后的条件下,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开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建起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庞大灌溉系统,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皖豫2省4市17个县(区)。从空中俯瞰,淠史杭宏伟的工程体系犹如人体血脉,纵横交错在岗峦起伏的江淮大地上,覆盖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淠史杭工程以大别山地区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等六大水库为水源,通过横排头、红石嘴、龙河口三大渠首枢纽工程,抬高水位,将水引上丘陵高岗,发展成为三大灌溉网。建成后的淠史杭灌区实现了"水在岗上流",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河"。得益于淠史杭灌区构建的蓄、引、提并举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网络,昔日赤地千里的贫脊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2011年,淠史杭工程被中国土木协会评为"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淠史杭灌区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城镇供水与生态供水并重,兼有水力发电、饮水安全、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灌区内主水源的六大水库调洪库容34.16亿立方米,是皖西皖中和淮河中游的重要防洪屏障。灌区内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21万多座塘堰,是蓄洪、泄洪的重要设施。灌区年实灌面积1060万亩,年产粮食约70亿公斤,60多年来累计灌溉供水162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56亿亩,增产粮食583.8亿公斤,抗旱减灾效益1400多亿元。
同时,灌区为六安、合肥约700万城市居民提供优质水源,年城市供水约6亿立方米,是合肥、六安城市供水的主水源,受益范围内GDP占安徽省近1/3;为区域内约500万农村人口进行农饮安全补水,涉及灌区内11个县(区)40多个乡(镇),其中直接从渠道和中小型水库取水的水厂有40多座。灌区年均引调水约40亿立方米,形成了庞大的水生态系统,使江淮丘陵地区成为流水潺潺、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福地。
2020 Vol. 30 (4): 0-0 [摘要] ( 961 ) HTML (1 KB)  PDF  (0 KB)  ( 645 )
       长江、黄河大保护
1 谋划一江一河,布局中国高质量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王浩
2020 Vol. 30 (4): 1-3 [摘要] ( 708 ) HTML (1 KB)  PDF  (0 KB)  ( 486 )
4 流域联动 运转高效 全面提高黄河保护和治理能力——访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督察专员顾斌杰
2020 Vol. 30 (4): 4-6 [摘要] ( 648 ) HTML (1 KB)  PDF  (0 KB)  ( 455 )
7 长江防洪为长江大保护保驾护航——访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党组书记、防御局局长陈敏
2020 Vol. 30 (4): 7-8 [摘要] ( 729 ) HTML (1 KB)  PDF  (0 KB)  ( 495 )
9 扎实做好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访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局长魏向阳
2020 Vol. 30 (4): 9-11 [摘要] ( 921 ) HTML (1 KB)  PDF  (0 KB)  ( 644 )
12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期评估
王乐, 要威, 王翠平, 李安强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0054
防洪是长江治理与保护的首要任务,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明确了近期(2015年)和远期(2025年)的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目前,近期规划水平年已过,流域防洪减灾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中央新发展理念对流域防洪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对照检查近期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流域防洪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中期评估意见以及今后规划实施的建议,以使剩余规划期内规划执行更加符合长江流域实际情况,也为下一轮规划的编制奠定基础。
2020 Vol. 30 (4): 12-16,24 [摘要] ( 1306 ) HTML (1 KB)  PDF  (0 KB)  ( 1051 )
17 新形势下黄河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探讨
田治宗, 李泽平, 邓宇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0055
黄河流域的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是黄河可持续健康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新时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对目前黄河流域管理体制机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立议事协调机构、重新定位流域机构性质、划定管理界线并明确管理责任、完善河长制组织体系、制定《黄河法》及建立流域保护治理协调机制等具体措施。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参考。
2020 Vol. 30 (4): 17-19 [摘要] ( 1356 ) HTML (1 KB)  PDF  (0 KB)  ( 1006 )
       研究探讨
20 “城市看海” :城市水循环是基础,流域统一管理是根本
徐宗学, 任梅芳, 程涛, 陈浩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119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依然是城市防汛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城市防汛工作的一项重要挑战,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看海"问题。从海绵城市的作用与局限性分析入手,提出弄清城市水循环规律才能破解城市内涝的机理,只有加强流域统一管理,从上中游土地利用和水利工程调度、下游蓄滞洪区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通盘考虑、优化调度,才能有效减轻城市洪涝灾害。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城市水循环是基础,流域统一管理是根本。
2020 Vol. 30 (4): 20-24 [摘要] ( 1391 ) HTML (1 KB)  PDF  (0 KB)  ( 1062 )
25 城市洪灾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周恩丞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065
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研究一直受到各行业的追捧。对于城市洪灾管理来说,其中的利益相关者一直以复杂和多变著称。大量的组织,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甚至于民众本身都可以被认为是城市洪涝灾害中的利益相关者。同时,这些利益相关者又会在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了各类管理行动中。如何去区分和分析这些利益相关者,并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系统化管理,是实现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洪灾管理的关键步骤。简要地描述了城市洪灾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流程,并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载体,结合米切尔评分法等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实现了一个多维的城市洪灾利益相关者分析系统。
2020 Vol. 30 (4): 25-31 [摘要] ( 1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903 )
32 新安江模型状态变量初值对计算结果影响分析
李匡, 韩刚, 臧文斌, 刘舒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150
指出了对计算结果有影响的新安江模型的状态变量初值,分别是张力水蓄量W0,包括上层蓄量WU0、下层蓄量WL0、深层蓄量WD0;壤中流QI0、地下径流QG0。以布吉河流域草铺站洪水为例,在其他初值不变时,分别对WU0WL0WD0QI0QG0取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WU0WL0WD0QI0QG0均非常敏感,对计算结果影响显著。WU0WL0WD0影响洪峰和洪量,影响大小与其变化范围相关,变化范围越大,影响越大。而QI0QG0则对计算结果有着系统性的同向影响,即随着QI0QG0的增大或减小,计算结果呈现系统性的增大或减小。
2020 Vol. 30 (4): 32-36,47 [摘要] ( 1302 ) HTML (1 KB)  PDF  (0 KB)  ( 1051 )
37 海南省河流防洪措施特点研究
赵威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118
结合海南省水网建设规划实践,从海南省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出发,简要分析了海南省防洪及河道整治规划的特点、思路,提出了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江河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总体布局及相应的措施布设以及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2020 Vol. 30 (4): 37-39 [摘要] ( 1252 ) HTML (1 KB)  PDF  (0 KB)  ( 1047 )
       工作交流
40 广东省重构防汛防旱防风指挥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郑挺, 黄玉华, 黎军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0030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九龙治水"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全灾种统筹应对、全链条有效覆盖、全过程综合管理。但防汛防旱防风(以下简称三防)指挥体系作为广东省应急指挥体系的一部分,在改革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机构调整不到位、人员转隶参差不齐、系统上下对接不畅、指挥部内部运作不顺、工作机制不适应新要求等问题,严重影响三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迅速有效破解这些难题,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按照"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创新机制、提高效能"的原则,重新构建"大应急"体制下的三防指挥体系,不做简单"物理叠加",致力于催生深层次"化学反应",有效推动三防指挥体系融合发展。新的三防指挥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飞跃。
2020 Vol. 30 (4): 40-42 [摘要] ( 1303 ) HTML (1 KB)  PDF  (0 KB)  ( 1043 )
43 云南陆良县水环境综合治理浅析
吴德平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137
云南省陆良县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但由于基础建设较弱,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生态环境遭到生产建设活动威胁,防洪安全隐患较大。介绍了陆良县河道水环境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针对当前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及面临的问题,融合多方治理理念,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
2020 Vol. 30 (4): 43-47 [摘要] ( 1170 ) HTML (1 KB)  PDF  (0 KB)  ( 967 )
48 滦河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污染诊断与治理对策
姚德贵, 郭旭峰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221
近十多年来,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源受到了污染,水质呈现富营养化趋势,逐年下降至Ⅴ类或劣Ⅴ类,天津市曾经一度中断引滦入津供水。经过对水污染的诊断并采取多种措施和对策,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质较快好转并达到了Ⅲ类水标准,恢复了天津和唐山正常供水,效果明显。介绍了引滦水源地供水及水污染现状,分析了引滦水源地水污染情况,提出了治理水污染的对策及做法,给出了治理效果,以供参考。
2020 Vol. 30 (4): 48-51 [摘要] ( 1005 ) HTML (1 KB)  PDF  (0 KB)  ( 809 )
       地方行动
52 统筹兼顾 科学调度 全力保障疫情期间防洪供水安全
2020 Vol. 30 (4): 52-53 [摘要] ( 1016 ) HTML (1 KB)  PDF  (0 KB)  ( 824 )
54 精准施测 多措并举 抓紧抓实2020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2020 Vol. 30 (4): 54-55 [摘要] ( 1029 ) HTML (1 KB)  PDF  (0 KB)  ( 830 )
56 统筹协调 科学谋划 推进水旱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020 Vol. 30 (4): 56-58 [摘要] ( 1049 ) HTML (1 KB)  PDF  (0 KB)  ( 827 )
       减灾文化
59 西班牙埃赛克亚灌溉遗产的考察与启示
郑晓云, Luis Pablo Martínez-Sanmartín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102
通过实地考察,总结了西班牙瓦伦西亚及其周边地区现存的埃塞克亚灌溉系统的历史和现状,阐述了这个古老灌溉系统在当地自然环境改良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干旱沙漠地区治理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介绍了瓦伦西亚水法庭及灌溉系统的管理机制。通过对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的考察,并结合当地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了灌溉系统的特征及其可持续利用价值。对于理解当地的环境治理,尤其是欧洲干旱沙漠治理的历史和现状有一定的价值。
2020 Vol. 30 (4): 59-63 [摘要] ( 1144 ) HTML (1 KB)  PDF  (0 KB)  ( 980 )
       我的防汛生涯
64 我的防汛信息化长旅记忆
胡余忠
2020 Vol. 30 (4): 64-68 [摘要] ( 874 ) HTML (1 KB)  PDF  (0 KB)  ( 786 )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40087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D座706    投稿热线:010-68781008    订阅热线:010-68781624  68781887    
网站事宜:010-68781819    E-mail: cfdm2006@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