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芍陂,亦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古城南30公里处,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我国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据史书记载,芍陂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经历了2600余年兴衰,至今仍灌溉着67万余亩的土地。
淮南地区位于大别山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且降水量分布不均匀,芍陂未修筑之前,此地夏秋雨季极易因暴雨引发洪涝灾害,雨季过后又常发生大面积干旱。春秋中期,楚令尹孙叔敖顺应自然法则,因势利导,将东南西三面的山溪水汇集起来,利用地势落差围埂筑塘,蓄水积而为湖用于农业灌溉,既满足了楚庄王开疆拓土对军粮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楚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达到了变水患为水利的效果。芍陂灌区成为区域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发挥着持续而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寿县历史上4次称都、10次为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历史文化氛围。
芍陂体现了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科技水平。芍陂是陂塘蓄水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主要由引水渠、陂堤、灌溉口门、泄洪闸坝、灌溉渠道等组成。其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设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区域洼地和水系条件,用最小的工程量实现了最大的蓄水和灌溉效益。芍陂灌区有较为完整的灌溉渠道,渠系分干、支、斗、农、毛5级,覆盖整个灌区,各级渠道进水、节制、退水闸等配套工程完善,渠道大都灌排两用,农田缺水时可从陂引水送至田间,农田水涝时可通过渠系排出。
芍陂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公元前2世纪,芍陂已设有专门的陂官管理。公元1世纪,芍陂的管理由都水官负责,当时的水利专家王景治理芍陂,曾经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立碑示禁。公元3世纪,已存在固定的岁修制度。19世纪,形成了完善的官民共治管理制度,制定的《新议条约》,更是成为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今天,芍陂延续了传统的管理机制,基本保留着19世纪工程格局和运行方式。
自芍陂建成以来,2600余年起伏跌宕,几经兴废。新中国成立后,芍陂被列入淠史杭灌区建设总体规划,成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自1950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先后投资投劳,对芍陂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治理、整修和加固,引、蓄、灌、排功能完备,古塘获得新生,灌区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得到根本保证。2015年,芍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