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河流众多,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自秦汉以来,在汉江大大小小的支流上,先后建有100多处引水堰坝,构成了发达的农田灌溉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发挥灌溉效益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有“汉中三堰”之称的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汉中三堰建筑科学合理,是因地制宜的灌溉引水工程杰作。
山河堰又称萧曹堰。宋《山河堰赋》碑载:“山河堰盖汉相国酂侯(萧何)、懿侯(曹参)之所肇创”。其后历代不断扩修,三国时诸葛亮屯兵汉中,对山河堰“踵迹增筑”。北宋祥符年间知府许逖:“疏浚旧堰,采木石修之,堰成,岁大丰。”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吴拱、杨政等驻守汉中期间对山河堰屡次修复改造,灌田23万亩,开创了山河堰灌溉史上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山河堰亦屡次修复加固,以确保堰渠牢固和畅通,且承袭沿用宋代河堰管理制度,全堰有总理,支渠有首士,各堰有堰长,田间渠道还有小甲,各负其责,违反堰规则按有关条款予以惩处。1942年褒惠渠建成后,山河堰诸堰并入褒惠渠灌区。1975年,石门水库建成后,原山河堰灌区纳入石门南干渠灌溉范围。
五门堰因渠首横列五洞进水,故名五门堰。五门堰工程规模宏大,拦河坝长374米,坝高1.2米,坝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渠首五洞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渠堰引水堰坝与河道斜交成55°夹角,不与主流顶冲,巧妙地减小了洪水的冲刷侵害,在堰坝上游自然形成的夹心滩,缓解了洪水对引水五洞的冲击力;引水五洞正对主流,取水十分便利;五洞后的引渠宽阔平缓,末端设有冲沙闸,科学解决了干渠淤积问题。后经元、明、清历朝数次大规模扩建,建成灌溉渠道百余里、分水洞湃36处,浇田5万余亩。五门堰灌溉管理严密有序,专设堰首和洞湃堰长总理堰务,设立制度,勒碑示禁。1948年,湑惠渠建成,五门堰大部并入湑惠渠灌区。
杨填堰宋代以前称张良渠。宋乾道五年抗金名将开国侯杨从仪“知洋州时,葺筑杨填堰,大兴水利,溉洋州、城固农田五千顷”。百姓感其恩,改称为杨填堰。明万历二十三年,城固、洋县知县共同议决,仿五门堰做法进行改造,形成新的灌溉格局,灌溉面积达2.5万亩。清康熙年间,为解决灌溉纠纷,汉中知府滕天绶主持制定了“分工约”和“分水约”,成为区域性的灌溉法,在维系灌溉秩序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湑惠渠建成后,灌区大部并入湑惠渠灌区,现灌溉城固、洋县农田1.15万亩。
汉中三堰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更替和无数次改造,至今仍在发挥着较大的灌溉和防洪效益,滋润着汉中一方水土,使汉中盆地成为丰饶的粮食产区、被誉为西北“小江南”。新中国成立以后,汉中三堰的古堰、古建筑得到妥善保护,经过修缮、扩建,这个古老的水利工程重新焕发青春。2017年,汉中三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