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系洛惠渠灌区的前身,距今2100余年,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集惠农灌溉、盐碱地改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龙首渠是自汉代以来中国农耕文明史和水利发展史的见证。作为北洛河流域最早、最宏伟的自流灌溉工程,它肇始于西汉,后筑陂于三国,重开于北周,引洛灌溉显效于唐,不绝于宋元,泉溉于明清,重修于民国而振兴于当代;它源起汉武盛世治水,助力曹魏统一中原,襄赞北周征发北齐,佐证大唐盛世气象,匡助民国渡过年馑,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的科技价值独一无二。龙首渠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铁镰山隧洞是长3.5公里,是施工中的最大挑战,先民们创造出充满智慧的“井渠法”,均匀布设的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减少了误差、提高了工效;采取竖井一举三得,既是务工通道,又可弃土弃渣,还兼顾了通风采光。“井渠法”因此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
民国时期,杨虎城倡修、李仪祉规划,在龙首渠基础上修建了有“关中八惠”之誉的洛惠渠,发展至今,已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工程包括渠道、建筑物、泵站三部分,集水工建筑之大成:干支渠道18条,总长度248公里;建筑物1255座,其中引水枢纽1处、隧洞4座、渡槽21座、倒虹吸14座、跌水72座、涵洞22座、水闸43座、桥梁406座;泵站68座,总装机容量9460千瓦。它灌溉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人口69万,累计引水11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上亿亩,引洪淤灌、改良盐碱地23万亩,消纳入黄泥沙2亿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先进灌区等殊荣。
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灌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龙文化、汉文化、水文化。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兴废更替、薪火相传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开拓奋斗、百折不挠精神的凝聚和写照。2020年12月,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龙首渠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必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谱写“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