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期刊
  预发表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下载中心 >>更多
  第十四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征文通知
  2022-2023年度全国典型洪旱过程应对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关于第27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减灾专委会和《中国防汛抗旱》编委会2023年年会通知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2023年特约通讯员会议的通知
  关于第26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第六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2-2023年全国典型洪旱过程总结和监测预报调度抢险技术经验交流会会议通知
  投稿版权协议
  十三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南昌研讨班
  昆明-24期培训班
  2022年增刊S1电子刊
  第四届智慧水利遥感应用高端论坛论文集
  第五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十二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2023年订阅通知
  水利水电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创新 论文集
  智慧水利遥感应用与创新 论文集
  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海报
  城市水安全会议论文集2021
  第十一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订阅流程
  产品名录
  新技术新产品研讨会报告
  风险分享
  第三届水安全与水管理分享
  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体例和排版模板
  中英文摘要写作要求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2018年 28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8-10-15

卷首
特别关注
研究探讨
工作交流
水旱灾情
 
       卷首
0 风雨兼程 砥砺前行——祝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60周年
2018年的金秋十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迎来60周年华诞。回顾60年发展历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紧跟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时刻牢记使命、励精图治,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与国家同呼吸、共奋进,诠释了“科技强则国家强”“国家一流,学术才能一流”的光辉思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33年,其前身为中国最早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1994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建设成为人才优势明显、学科门类齐全的国家级综合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心。一代代水科人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潜心钻研、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主持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承担了国内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难题的研究咨询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大禹科技进步奖等,为我国水利行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中国水利科技国际化、为中国水利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我国水旱灾害多发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减灾十年”背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众多机构组织中的一颗新星——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正式成立,按照水利部领导提出的“基础、重大、高新、实用”的定位要求,中心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目标,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开展防洪抗旱减灾技术研究,在推进防洪抗旱减灾理论、方法、技术等科研成果应用的同时,也为水利部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展望未来,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在水利行业和应急管理领域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取得更丰富的科研成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防洪抗旱减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为建设世界水利水电科技强国贡献应有力量、为推动防汛抗旱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里展现新作为、实现新辉煌!
2018 Vol. 28 (10): 0-0 [摘要] ( 840 ) HTML (1 KB)  PDF  (0 KB)  ( 479 )
       特别关注
1 山洪灾害防治十年建设成绩斐然
山洪灾害是我国洪涝灾害致人死亡的主要灾种,山洪灾害防治是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难点,国家高度关注山洪灾害防治。2002年,按照国务院领导批示,由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原建设部、原环保总局,共同组织编制了我国第一部针对山洪灾害防治的完整规划——《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规划至2020年在全国全面建成山洪灾害防御体系。根据水利部部署,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组织领导下,承担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相关技术支撑并协助进行项目建设管理等工作,经过10年的建设,目前防御体系基本建成,有效减免了人员伤亡,成效显著。对此,本刊专题访谈了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委会秘书长、原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督察专员邱瑞田,以期进一步了解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的总体思路、理论技术体系和防御模式。
2018 Vol. 28 (10): 1-2,7 [摘要] ( 675 ) HTML (1 KB)  PDF  (0 KB)  ( 461 )
3 抗旱减灾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相较于防洪减灾研究,我国的抗旱减灾研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进展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旱减灾研究团队从2005年开始,始终坚持国家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学习国内外研究经验,在抗旱减灾相关的制度、标准、技术等方面产出了一批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建立了抗旱减灾学科体系,为国家抗旱减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此,本刊就这一话题对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防办)督察专员顾斌杰进行了专题访谈。
2018 Vol. 28 (10): 3-4 [摘要] ( 667 ) HTML (1 KB)  PDF  (0 KB)  ( 460 )
5 遥感技术在防汛抗旱减灾中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近40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政执法、农田水利、跨境河流管理等水利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水旱灾害监测作为遥感水利应用开展最早的领域之一,20世纪80年代研发的洪灾遥感监测技术就已进入实用阶段,并经过持续改进,在历次重特大洪涝灾害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旱情遥感监测也逐步解决了软件、数据、模型与方法等问题,实现了业务化监测,在防汛抗旱减灾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防汛抗旱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当前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情况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路京选副主任进行了访谈,旨在回顾总结遥感技术在水旱灾害监测技术中的研究应用进展及成就,探讨遥感技术在防汛抗旱减灾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2018 Vol. 28 (10): 5-7 [摘要] ( 693 ) HTML (1 KB)  PDF  (0 KB)  ( 463 )
8 水利史学科研究硕果累累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作为历史科学和水利科学的交叉学科,水利史学科既着重研究水利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又探讨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一个要素,水利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脚步。水利史学科诞生50余年,取得了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和水利部门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加强,以及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学者对水利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水利史研究再度出现新的热潮。经世致用是水利史学科存在的社会需求,我国的水利史研究有哪些成果?又是如何影响我国的减灾方略?对此,本刊专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娟。
2018 Vol. 28 (10): 8-9,13 [摘要] ( 701 ) HTML (1 KB)  PDF  (0 KB)  ( 466 )
10 洪水风险图为我国科学管理洪水提供基础支撑
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意味着我们要与洪水长期共处,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防洪工程建设是制约水旱灾害的必要手段,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不可或缺。洪水风险图不仅是推进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基石,也是防洪工程措施合理布局及确定其适应标准的科学依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减灾中心)在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中负责组织开展技术标准制定、技术指导培训、成果协调与集成,并进行通用软件和系统的开发,开展洪水模拟和风险分析,全力推动项目实施。为此,本刊专访了减灾中心副主任、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负责人向立云,具体介绍我国的洪水风险图编制与应用情况。
2018 Vol. 28 (10): 10-13 [摘要] ( 708 ) HTML (1 KB)  PDF  (0 KB)  ( 478 )
       研究探讨
14 长江上游水文干旱评估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洪兴骏, 郭生练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8193
在基于频率计算的水文干旱评估中,往往由于资料长度较短或不连续等原因,致使水文变量的参数估计存在抽样引起的不确定性。以长江干流宜昌站1882—2009年的日径流数据为对象,采用正态分布拟合中长时间尺度下各时段累积径流量,并以多种正态性检验方法检验拟合效果,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径流干旱指数SDI,采用Monte-Carlo随机模拟验证了干旱指数计算的抽样不确定性,分析了长江上游干旱演变特征和不确定性对干旱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干旱指标评估干旱量级时,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可为更加准确有效的抗旱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以期规避可能造成的减灾能力不足或抗旱资源浪费。
2018 Vol. 28 (10): 14-20 [摘要] ( 1148 ) HTML (1 KB)  PDF  (0 KB)  ( 914 )
21 基于GIS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估
张永民, 程维明, 王楠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7292
风险评估是山洪灾害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以往的评估多是使用基于AHP对致灾因子进行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但是存在明显的缺点:致灾因子的选取及其权重的赋值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使用线性加权求和的方式,难以揭示致灾因子与山洪灾害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导致评估结果出现较大误差。提出了基于GIS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并以河南卢氏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拔高度、河网密度和距干流的距离是决定卢氏县山洪灾害危险度空间分布格局的显著致灾因素;同时,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耕地易损度较高,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易损度较低;②卢氏县洛河、淇河和老灌河的河谷平原及附近山区山洪灾害风险较高,属山洪灾害管理的重点区域;而距离干流较远的高海拔山区山洪灾害风险相对较低;③相对于通常使用的AHP线性加权求和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揭示各致灾因素的复杂(非线性)作用及显著水平,能够精确地模拟山洪灾害危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从而为风险评估提供客观、可靠的科学信息。
2018 Vol. 28 (10): 21-26,30 [摘要] ( 1397 ) HTML (1 KB)  PDF  (0 KB)  ( 1121 )
27 突发涉水灾害遥感应急监测评估的技术流程及规范化
路京选, 孙涛, 付俊娥, 雷添杰
DOI: 10.16867/j.cnki.cfdm.20171218.001
基于遥感的突发涉水灾害应急监测评估在近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升决策能力和减轻灾害损失提供了有效支撑。但随着遥感数据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遥感技术应用门槛的日益降低,开展遥感应急监测的部门和单位也越来越多,监测流程不规范和监测成果格式不统一等问题突显,严重影响了遥感信息的有效利用。面向突发涉水灾害遥感应急监测评估的业务化应用,介绍了遥感监测评估的技术流程,包括数据的获取、处理及信息规范化,同时对监测数据的输入、模型方法和产品提出了具体要求;探讨了遥感监测评估过程中的基本环节,阐述了监测评估的组织协调等。这是一次推动遥感应急监测评估不断迈向规范化和业务化的探索,研究成果对促进突发涉水灾害遥感应急监测评估工作的开展与发挥更有效的决策具有指导作用。
2018 Vol. 28 (10): 27-30 [摘要] ( 1121 ) HTML (1 KB)  PDF  (0 KB)  ( 884 )
31 Jarratt迭代法在P-Ⅲ型分位数求解中的应用
杨艳林, 邵长生, 靖晶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8061
将Jarratt迭代法用于P-Ⅲ型分布函数分位数的求解,并对该方法迭代求解的准确性、误差、计算效率、求解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利用C++语言编制程序,验证了Jarratt迭代算法的有效性,并用实例证实其具有求解有效性高的特点。最后将Jarratt迭代法与二分法进行耦合,解决迭代不收敛的问题。Jarratt迭代法在水文统计中的应用,提高水文分析、预报的能力,更好地为防汛抗旱工作服务。
2018 Vol. 28 (10): 31-34,53 [摘要] ( 859 ) HTML (1 KB)  PDF  (0 KB)  ( 714 )
35 河南省东湾流域下垫面变化对设计洪水的影响
徐十锋, 赵丽霞, 刘建军, 田文君, 罗珺
DOI: 10.16867/j.cnki.cfdm.20170822.004
以河南省东湾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东湾流域下垫面变化对设计洪水的影响,通过对1970—2011年的径流资料进行一致性分析,确定1990年为径流系列变化的分界点,并用新安江模型分别率定1990年前、后两个系列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东湾流域下垫面在1990年后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垫面的变化导致径流量减少。采用新安江模型修订方法,对1990年前洪峰流量进行了修订,相应的设计洪水频率较修订前平均偏小5%左右。
2018 Vol. 28 (10): 35-39 [摘要] ( 1079 ) HTML (1 KB)  PDF  (0 KB)  ( 906 )
40 都市河川复元——以台湾桃园老街溪为例
黄宏斌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8043
在都市快速发展、人口大量移入,以及不当构造物兴建的影响下,都市河川经常会产生洪水泛滥、水质恶化、生态和景观破坏的现象。为了改善都市生活质量,河川复元计划总是相关计划的核心工作。都市河川复元计划不是只有传统的防洪工程,还包括水质改善、绿地扩张、生态保护、都市更新、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环境教育等工作。受到既有都市计划和建筑物的限制,以及为了降低施工期间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冲击,河川复元计划的执行必须考虑比过去更完整、圆满。虽然经过无数次协调和说明会,抗争活动仍然避免不了。本研究藉由桃园老街溪复元计划,探讨河川复元的内容、广度及其决策过程。
2018 Vol. 28 (10): 40-45 [摘要] ( 1075 ) HTML (1 KB)  PDF  (0 KB)  ( 791 )
       工作交流
46 辽河干流洪水防御现状及对策分析
张汇川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8029
辽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历史上辽河干流发生多次洪水,造成较大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分析辽河干流历史洪水、防洪工程现状、河道行洪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辽河干流洪水防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防御对策,建议加强工程治理、加大清障力度、做好巡堤查险、加强险情抢护、强化河库联调、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018 Vol. 28 (10): 46-49 [摘要] ( 1178 ) HTML (1 KB)  PDF  (0 KB)  ( 1043 )
50 小浪底水库2016年汛限水位动态试验实践与启示
张丙夺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8037
为统筹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确保防洪与供水安全,开展了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动态试验。介绍了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黄河干流水情概况、试验控制水位指标、试验期间水库调度原则、试验组织保障,阐述了试验期间的雨水沙情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总结分析了试验取得的效果,提出了汛期水库动态试验工作的建议。
2018 Vol. 28 (10): 50-53 [摘要] ( 970 ) HTML (1 KB)  PDF  (0 KB)  ( 806 )
54 四川省巴河实时洪水预报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牟伦武
DOI: 10.16867/j.cnki.cfdm.20170510.001
巴河是渠江的主源,巴河的洪水预报工作对渠江沿江的城市防洪抢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06年起,四川达州水文局开展了巴河洪水预报系统应用研究,建立了基于中国洪水预报系统软件的巴河风滩水文站洪水预报模型方案。从近年应用实践来看,模型预报精度较好,为巴河乃至渠江沿江城镇的防洪抢险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侧重介绍了预报方案构建、模型参数优选及后期应用方面的一些经验,供从事预报工作的同行研究参考。
2018 Vol. 28 (10): 54-56,61 [摘要] ( 834 ) HTML (1 KB)  PDF  (0 KB)  ( 754 )
57 插管式土壤墒情监测仪误差监测分析
任丽, 辛玉琛, 金颖
DOI: 10.16867/j.cnki.cfdm.20170721.001
我国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建设已经开展了十年之久,然而,由于监测仪器的误差过大难以满足生产要求,土壤墒情监测自动化的目标始终未能实现。同时对土壤墒情监测误差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结合土壤墒情监测实际工作需要,对插管式土壤墒情监测仪器的监测误差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插管式土壤墒情监测仪器监测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减少这些误差的有效办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对于早日实现墒情监测自动化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应用价值。
2018 Vol. 28 (10): 57-61 [摘要] ( 968 ) HTML (1 KB)  PDF  (0 KB)  ( 861 )
62 水文测站水准点考证工作刍议
余本林, 李吉涛, 卢丹
DOI: 10.16876/j.issn.1673-9264.2017152
水准点考证是水文测站考证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是保证水位资料一致性和连续性的重要因素。以鄂州市樊口水文站水准点变动为例,进行水准点与水文站基面的考证分析,并结合湖北省2015年水准点考证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2018 Vol. 28 (10): 62-64,67 [摘要] ( 885 ) HTML (1 KB)  PDF  (0 KB)  ( 767 )
65 河南焦作市河口村水库间歇式预泄洪水对沁河下游防洪影响分析
刘树利, 林攀, 李艳, 刘志潜, 刘亮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8039
2015年汛前河南焦作市沁河河口村水库首次实施间歇式预泄洪水,分析了河口村水库首次预泄洪水面临的困难,介绍了间歇式预泄洪水方案实施情况,根据相应河道观测资料,对下游河势变化、河道冲淤变化、漫滩、下游河道当前排洪能力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间歇式预泄洪水期间,沁河下游河势稳定,五龙口站洪峰流量到达武陟站流量可以得到有效削减。
2018 Vol. 28 (10): 65-67 [摘要] ( 971 ) HTML (1 KB)  PDF  (0 KB)  ( 736 )
       水旱灾情
68 2018年9月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要情及汛情、灾情
2018 Vol. 28 (10): 68-68 [摘要] ( 725 ) HTML (1 KB)  PDF  (0 KB)  ( 473 )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40087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D座706    投稿热线:010-68781008    订阅热线:010-68781624  68781887    
网站事宜:010-68781819    E-mail: cfdm2006@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