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期刊
  预发表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下载中心 >>更多
  第十四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征文通知
  2022-2023年度全国典型洪旱过程应对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关于第27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减灾专委会和《中国防汛抗旱》编委会2023年年会通知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2023年特约通讯员会议的通知
  关于第26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第六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2-2023年全国典型洪旱过程总结和监测预报调度抢险技术经验交流会会议通知
  投稿版权协议
  十三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南昌研讨班
  昆明-24期培训班
  2022年增刊S1电子刊
  第四届智慧水利遥感应用高端论坛论文集
  第五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十二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2023年订阅通知
  水利水电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创新 论文集
  智慧水利遥感应用与创新 论文集
  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海报
  城市水安全会议论文集2021
  第十一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订阅流程
  产品名录
  新技术新产品研讨会报告
  风险分享
  第三届水安全与水管理分享
  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体例和排版模板
  中英文摘要写作要求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2020年 30卷 6期
刊出日期:2020-06-15

信息化建设
走进封面
我的防汛生涯
答疑解惑
水工程调度
特别关注
研究探讨
工作交流
 
       走进封面
0 荆江分洪工程——蓄泄兼筹 江湖两利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地处长江中游,上起湖北省枝城市,下至湖南省洞庭湖口城陵矶,河段全长377公里,由于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宣泄不畅,古往今来都是长江水患最严重的地方。而作为长江防洪安全重点工程的荆江大堤,肇基于东晋,虽经历朝历代分段修筑,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仍存在严重缺陷,堤身隐患多,大堤溃决频繁。据史料记载,1499—1949年的450年中,荆江两岸曾决堤180多次。新中国成立后,为缓解长江水患,减轻荆江大堤防洪负担,国家决定在公安县境内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当宜昌上游来水量远大于荆江河段安全泄量时,则启用荆江分洪工程,分蓄超额洪量,降低沙市水位,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安全,减缓洪水向武汉推进的速度。
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长江水利史的一座丰碑。1952年4月5日,本着“确保荆江大堤,江湖两利,蓄泄兼筹,以泄为主,上下荆江统筹考虑”的综合治理方针,经政务院批准,荆江分洪工程全面破土动工。1952年6月20号,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竣工。30万军民,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堪称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分洪区蓄洪面积达921平方公里,占据公安县近半个县的面积,208公里长的分洪区围堤构成一座天然蓄水库,蓄洪容量54亿立方米。
就在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建成的第二年(1954年),长江出现罕见的全流域性大洪水,荆江大堤形势危急。经国务院批准,于7月22日至8月22日,先后3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分蓄超额洪水122.6亿立方米,有效降低沙市水位0.96米,确保了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荆江分洪工程,给肆虐千年的长江洪水套上了“枷锁”。1998年,长江流域再次发生全流域洪水,荆江分洪区时刻准备启用,紧急转移人口33万人。分洪区内人民“舍小家保大家”,为保江汉平原及下游武汉等战略要地安全作出了贡献。
为持续提升荆江分洪工程防洪保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后陆续修建了配套的转移工程、安置工程、通信工程,并多次进行升级改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后,荆江分洪工程仍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重要水利枢纽,是长江远期防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长江较大和稀遇洪水的危害,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大型水利枢纽,也是平原水利综合利用的典范工程。
60多年来,荆江分洪区充分发挥了蓄洪、泄洪作用,分洪区人民无条件奉献,保障了长江中下游的安全。荆江分洪工程,这个备份的国之水利重器,已成为承载艰苦创业、拼搏奋进、“舍小家为大家”精神的一处高地,更成为新中国水利成就的历史见证。
2020 Vol. 30 (6): 0-0 [摘要] ( 994 ) HTML (1 KB)  PDF  (0 KB)  ( 645 )
       答疑解惑
0 关于超标洪水防御预案编制问题的解答
2020 Vol. 30 (6): 0-0 [摘要] ( 889 ) HTML (1 KB)  PDF  (0 KB)  ( 654 )
       特别关注
1 克服疫情影响 主动担当作为 全力做好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准备工作
2020 Vol. 30 (6): 1-2 [摘要] ( 1033 ) HTML (1 KB)  PDF  (0 KB)  ( 841 )
3 强化风险意识 抓实防范措施 扎实推进2020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2020 Vol. 30 (6): 3-4 [摘要] ( 1047 ) HTML (1 KB)  PDF  (0 KB)  ( 831 )
5 盯重点 守底线 做好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准备工作
2020 Vol. 30 (6): 5-6 [摘要] ( 846 ) HTML (1 KB)  PDF  (0 KB)  ( 632 )
7 落实责任 夯实基础 全力做好2020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2020 Vol. 30 (6): 7-8 [摘要] ( 666 ) HTML (1 KB)  PDF  (0 KB)  ( 451 )
9 恪勤匪懈 砥砺前行 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2020 Vol. 30 (6): 9-10,19 [摘要] ( 857 ) HTML (1 KB)  PDF  (0 KB)  ( 648 )
11 统筹安排 周密部署 抓紧抓实2020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2020 Vol. 30 (6): 11-12 [摘要] ( 860 ) HTML (1 KB)  PDF  (0 KB)  ( 646 )
       信息化建设
13 落实责任 超前准备 筑牢流域防洪供水安全底线
2020 Vol. 30 (6): 13-14 [摘要] ( 912 ) HTML (1 KB)  PDF  (0 KB)  ( 682 )
15 洪水影响分析与损失评估系统的开发和思考
王艳艳, 李娜, 王杉, 向立云, 俞茜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156
以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为依托,突破已有同类系统分散封闭的开发模式,研建了通用的标准化的洪水影响分析与损失评估系统。该系统在数据管理、模型算法、参数设置及接口设计等方面都具备显著的功能特点,能够对洪水淹没范围内人口和资产的受影响程度及损失情况进行快速科学地评估。总结分析了系统推广中存在的技术和应用问题后,提出下一步继续提高完善的方向。
2020 Vol. 30 (6): 15-19 [摘要] ( 1345 ) HTML (1 KB)  PDF  (0 KB)  ( 1072 )
20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数据汇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孙洪林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0026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略性水利基础设施,作为“金水工程”龙头项目,在近些年防洪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数据汇集平台的总体框架、建设内容、分工与职责划分,重点描述了数据汇集平台的系统设计、技术实现和成果应用,为防汛抗旱工作业务和技术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0 Vol. 30 (6): 20-26 [摘要] ( 1476 ) HTML (1 KB)  PDF  (0 KB)  ( 1070 )
27 天津城市自动化内涝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梁好, 段丽瑶, 霍凯, 赵敏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275
在极端天气频发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环境背景下,城市内涝灾害严重困扰着城市经济发展。针对天津城市内涝灾害影响日益严重的问题,应用物联网和WebGIS技术,设计了天津城市自动化内涝监测预警系统。系统包括自动化积水监测子系统、积水监测及内涝风险预警服务子系统和内涝风险预警推送子系统3部分,实现了城市道路积水的实时监测、历史查询统计、综合资料分析、内涝风险预警和移动端基于位置的预警信息推送,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预警服务产品,从而提升各防汛有关部门的应急处置效率和公众的防灾避险能力,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20 Vol. 30 (6): 27-31 [摘要] ( 1278 ) HTML (1 KB)  PDF  (0 KB)  ( 1060 )
32 水文自动采集系统智能化初探
倪广玉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070
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日新月异,但水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智能化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运行维护管理层面,对水文自动化采集系统的智能采集、智能互联、智能运行、智能维护、智能监控预警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科技融合推动水文自动采集系统的智能化建设。
2020 Vol. 30 (6): 32-35 [摘要] ( 1243 ) HTML (1 KB)  PDF  (0 KB)  ( 1019 )
       研究探讨
36 国家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丁志雄, 李娜, 俞茜, 王艳艳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257
蓄滞洪区是我国防御流域性洪水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目前,我国设立了98处总面积达34 261 km2的国家级蓄滞洪区及若干地方蓄滞洪区。为了解国家蓄滞洪区近20年来的土地开发建设情况,利用2000年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国家蓄滞洪区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建设用地增加情况,选择国内两个开发较为典型的蓄滞洪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及行蓄洪容量等的影响分析,同时以日本渡良濑滞洪区为国外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其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家级蓄滞洪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突出变化,其中耕地减少明显,减少约99 515 hm2,建设用地增加突出,增加了约95 257 hm2;从流域看,海河流域蓄滞洪区的建设用地增加最多,约为62 727 hm2,其次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约为18 355 hm2和6 450 hm2;在占蓄滞洪区面积的百分率上也是海河流域建设用地增加的百分比最多,为5.73%。两个典型蓄滞洪区的分析结果表明,蓄滞洪区建设用地增加,只要合理规划、开发,蓄滞洪区的蓄洪容量也是有潜力可挖的,但无序的开发建设,可能会增加蓄洪的洪灾损失,从而影响蓄滞洪区启用。从国外典型蓄滞洪区的分析研究也可发现,通过科学、合理、有序地规划建设,蓄滞洪区不仅能无争议地自然分蓄洪水,而且还能兼具排沥、净水、生态、景观、旅游、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利用,而我国蓄滞洪区在这些方面总体上还有不足。研究成果可为加强我国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020 Vol. 30 (6): 36-43 [摘要] ( 1080 ) HTML (1 KB)  PDF  (0 KB)  ( 726 )
44 海河流域山前平原河道渗漏规律分析
朱静思, 厉治平, 杨学军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101
海河流域山前平原河道渗漏损失直接影响下游洪水演进规律和生态调水决策。从统计学角度出发,选取流域3个典型河段计算历史洪水过程的渗漏损失量,分析河道不同蓄水条件上游来水量、过水历时等因素与单位河长渗漏率的相关关系,估算各典型河段不同量级洪水的初渗损失率。研究结果表明,上游来水量与河道单位河长渗漏率呈负相关,且上游来水量增大到一定值时单位河长渗漏率趋于稳定;过水历时与单位河长渗漏率在有底水时有负相关趋势;河道前期干涸程度是影响渗漏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单位河长渗漏率与上游来水量一般呈对数或指数相关;典型河段中小水的初损率较高,均大于30%,且大水的初损率均低于中小水。
2020 Vol. 30 (6): 44-47,55 [摘要] ( 1086 ) HTML (1 KB)  PDF  (0 KB)  ( 821 )
48 双源蒸发模型在辽宁西部丘陵地区的应用研究
桑蕊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0076
传统单源蒸发模型只考虑植被蒸发未考虑土壤蒸发,在区域潜在蒸发计算尤其是植被较为稀疏区域计算中存在局限,为此,引入可同时考虑植被蒸发和土壤蒸发的双源蒸发模型。以辽宁西部丘陵地区为例,结合区域实测蒸发数据,对双源蒸发模型的计算精度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运用双源蒸发模型计算辽宁西部丘陵地区的潜在蒸发数据具有较好的精度,年、月、季节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精度明显好于传统单源蒸发模型。
2020 Vol. 30 (6): 48-51 [摘要] ( 1076 ) HTML (1 KB)  PDF  (0 KB)  ( 878 )
       水工程调度
52 山东弥河流域2018年汛期水库群联合调度启示
向征, 杜占德, 王海军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129
2018年7月22日至8月20日,山东省一个月内连续遭受201810号台风“安比”、201814号台风“摩羯”、201818号台风“温比亚”3个台风影响,台风引起的降雨使弥河流域遭受巨大洪灾。山东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对流域内水库群进行了成功的错峰、削峰联合调度,取得了很好的减灾效益。回顾了这次联合调度过程,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就水文气象预测预报水平、信息共享渠道、水库群联合调度的范围和内容,水库群联合调度管理体制和调度运行机制提出了思考。
2020 Vol. 30 (6): 52-55 [摘要] ( 1237 ) HTML (1 KB)  PDF  (0 KB)  ( 1050 )
56 2018年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实践与启示
王祥, 唐勇, 李鹏, 任新楷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104
受长江上游流域水库调蓄和中下游地区用水需求提高影响,三峡水库蓄水期间来水和出库均较初设阶段发生显著变化,水库依据初步设计方式蓄水面临较大困难,特别是蓄水期来水偏枯的年份。为保证三峡水库顺利完成175.00 m蓄水任务,确保三峡水库综合效益充分发挥,通过大量研究对三峡水库蓄水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2010年采取新的蓄水方案后,三峡水库连续第9年完成175.00 m蓄水任务,表明优化后的蓄水方式能提高水库蓄满率。以2018年三峡水库175.00 m蓄水实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来水偏多可能带来库尾淹没风险问题,为减少蓄水期三峡水库来水偏多带来的库尾淹没风险,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供后期调度参考。
2020 Vol. 30 (6): 56-61 [摘要] ( 1283 ) HTML (1 KB)  PDF  (0 KB)  ( 1061 )
       工作交流
62 推进黄河宁夏段防汛应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岳发鹍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0082
宁夏唯黄河而存在,依黄河而发展,靠黄河而兴盛,保障黄河宁夏段防汛安全责任十分重大。通过梳理黄河宁夏段现状防汛应急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黄河宁夏段防汛应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对其他相似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2020 Vol. 30 (6): 62-65 [摘要] ( 1375 ) HTML (1 KB)  PDF  (0 KB)  ( 1100 )
66 山西省2019年旱情分析及启示
尹奇杰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0060
2019年夏秋,山西省中南部遭遇了严重的夏伏旱,给群众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总结了2019年夏伏旱旱情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对灾情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当前旱灾防御工作新形势,尤其是提高灌溉效率、保障人畜饮水、满足城市供水、增强抵御旱灾风险能力等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020 Vol. 30 (6): 66-68,75 [摘要] ( 1528 ) HTML (1 KB)  PDF  (0 KB)  ( 1035 )
69 辽宁省小型水库防御201909号台风“利奇马”强降雨的经验与思考
王伟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282
受20190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辽宁省经历了一次全省范围强降雨过程,在小型水库“先天问题”多、腾库迎洪难、报汛手段落后的情况下实现了所有水库安全运行目标,未出现任何险情和人员伤亡。介绍了辽宁省小型水库在防御台风“利奇马”强降雨过程中抗雨能力分析、隐患排查、研判决策、调度指挥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为进一步提高小型水库防汛决策效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优化维修养护资金使用、推动降等报废、建设自动测报系统、完善抗雨能力计算、建立综合分析预警平台等建议。
2020 Vol. 30 (6): 69-71 [摘要] ( 1251 ) HTML (1 KB)  PDF  (0 KB)  ( 1069 )
72 吉林市新时期防汛工作的主要问题及破解思路
李福志, 张丽霞, 刘莹莹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280
2018年,全国防汛抗旱机构改革全面铺开,新时代防汛抗旱体制基本形成,防汛工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结合吉林市工作实际,对新时期防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就做好新时期防汛工作进行思考研究,并提出系统提升防汛应急管理能力、洪涝灾害风险防范能力、防汛应急抢险救援能力、总体防洪排涝能力、现代舆情管控能力等五大防汛应急能力的举措建议,为其他地区做好新时期防汛工作提供借鉴。
2020 Vol. 30 (6): 72-75 [摘要] ( 1352 ) HTML (1 KB)  PDF  (0 KB)  ( 1060 )
76 强化消防救援队伍防汛抗旱信息化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邓民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0099
机构改革后,消防救援队伍已完成落编定位。着眼未来防汛抗旱信息化战勤保障工作需要,阐述了信息化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从信息化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坚持的政治方向、实战运用、三化”建设、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提出建议。
2020 Vol. 30 (6): 76-78 [摘要] ( 1390 ) HTML (1 KB)  PDF  (0 KB)  ( 1072 )
79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水系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赖荣东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0137
介绍了福建省罗口溪安全生态水系治理项目,浅析了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农村水系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涉水项目规划的统筹协调、农村水系治理的资金保障、农村水系岸线的划定保护和农村环境整治的工程提升等建议对策,以加快实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2020 Vol. 30 (6): 79-81 [摘要] ( 1335 ) HTML (1 KB)  PDF  (0 KB)  ( 923 )
       我的防汛生涯
82 防汛抗洪四十载 栉风沐雨守平安
贺国庆
2020 Vol. 30 (6): 82-86 [摘要] ( 874 ) HTML (1 KB)  PDF  (0 KB)  ( 812 )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40087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D座706    投稿热线:010-68781008    订阅热线:010-68781624  68781887    
网站事宜:010-68781819    E-mail: cfdm2006@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