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期刊
  预发表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下载中心 >>更多
  第十四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征文通知
  2022-2023年度全国典型洪旱过程应对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关于第27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减灾专委会和《中国防汛抗旱》编委会2023年年会通知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2023年特约通讯员会议的通知
  关于第26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第六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2-2023年全国典型洪旱过程总结和监测预报调度抢险技术经验交流会会议通知
  投稿版权协议
  十三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南昌研讨班
  昆明-24期培训班
  2022年增刊S1电子刊
  第四届智慧水利遥感应用高端论坛论文集
  第五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十二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2023年订阅通知
  水利水电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创新 论文集
  智慧水利遥感应用与创新 论文集
  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海报
  城市水安全会议论文集2021
  第十一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订阅流程
  产品名录
  新技术新产品研讨会报告
  风险分享
  第三届水安全与水管理分享
  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体例和排版模板
  中英文摘要写作要求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2022年 32卷 9期
刊出日期:2022-09-15

走进封面
地方行动
城市防洪
监测预报
要闻聚焦
特邀主编专栏
专栏导言
工作交流
水旱灾情
 
       要闻聚焦
0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进一步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经济、金融、抗旱救灾等工作做出部署。
会议指出,7月以来,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对群众生活生产造成影响。要压实责任,进一步做好抗旱减灾工作。一是科学调度江河和水利工程水资源,适时人工增雨、增打机井,增加抗旱水源。二是优先保障群众饮用水,必要时拉水送水。三是千方百计保障农业灌溉用水,指导农户抗旱保秋粮。四是从中央预备费中拿出100亿元抗旱救灾,重点支持当前中稻抗旱。五是抓紧研究推动晚稻丰收的举措,中央财政持续予以支持。地方也要加大投入。同时继续统筹做好防汛各项工作。
2022 Vol. 32 (9): 0-0 [摘要] ( 304 ) HTML (1 KB)  PDF  (0 KB)  ( 157 )
0 胡春华在江西督导农业抗旱保丰收工作
8月27-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江西实地督导农业抗旱保丰收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秋粮生产和农业抗旱减灾的重要指示精神,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抓好水稻等秋粮抗旱保丰收,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努力保持全年粮食生产稳定。
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水稻重要主产区,7月以来持续高温少雨,抗旱保丰收任务很重。胡春华先后到南昌市新建区、上饶市余干县、鄱阳县和景德镇市乐平市,深入粮食种植基地和水库、应急抗旱站等现场,详细了解旱情和农业抗旱工作情况。
胡春华指出,要优先确保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安全,加强水源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库、泵站、引调管网、灌溉渠道等水利工程作用,通过提水调水、增打机井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
胡春华强调,要科学研判旱情发展态势,强化分类指导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民有效抗旱保苗、及时改种补种。要加大抗旱资金和物资保障力度,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做好用电、用油等应急保供,确保抗旱减灾需要。
胡春华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落实好各项粮食生产任务,受灾地区要尽量少减产,没有受灾地区要全力多增产,努力保持全年粮食生产稳定。
2022 Vol. 32 (9): 0-0 [摘要] ( 284 ) HTML (1 KB)  PDF  (0 KB)  ( 152 )
0 李国英检查指导长江流域抗旱工作
8月20-23日,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深入长江流域部分省市检查指导抗旱保人饮安全、保秋粮作物灌溉工作。他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以扎实有力的担当作为抓细抓实抗旱工作,全力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坚决打赢这场抗旱硬仗。
他先后来到重庆市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金刚沱泵站建设工地、江津区白沙镇农业基地,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工程梯级调度中心,湖南省洞庭湖澧水流域皂市水库、澧县毛家山集中供水工程和洞庭湖北部补水工程、城陵矶水文站,江西省鄱阳湖星子水文站、鄱阳湖区九江市清水垅水库和沙湖山乡、共青城市苏家垱乡等地,详细了解旱情发展和城乡供水、秋粮作物灌溉保障情况,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抗旱对策。
2022 Vol. 32 (9): 0-0 [摘要] ( 277 ) HTML (1 KB)  PDF  (0 KB)  ( 155 )
0 李国英主持专题会商 研究部署抗旱防汛工作
8月15日,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主持专题会商,深入分析研判近期旱情、汛情形势,进一步安排部署抗旱防汛工作。他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持防汛关键期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机制,牢固树立“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松懈、不松劲,不麻痹、不大意,勇担当、善作为,坚决打赢水旱灾害防御硬仗。
8月19日,李国英主持专题会商,滚动分析研判近期旱情、汛情形势,进一步安排部署抗旱防汛工作。他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汛情、旱情叠加的严峻形势,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风险研判和预警预报,紧盯薄弱环节,提前查漏补缺,强化责任落实,坚决打赢防汛抗旱两场硬仗。
9月5日,李国英主持专题会商,分析研李国英主持专题会商研究部署抗旱防汛工作判秋季旱情、汛情形势,安排部署抗旱防汛工作。李国英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针对今年特殊的天气形势和任务要求,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立足最不利形势,继续保持毫不松懈的精神状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继续抓紧抓实抓好秋季抗旱和防汛工作,努力夺取今年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2022 Vol. 32 (9): 0-0 [摘要] ( 273 ) HTML (1 KB)  PDF  (0 KB)  ( 153 )
0 水利部召开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8月17日,水利部召开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有关情况,并与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农村水利水电司、信息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及江西省水利厅、湖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据发布会消息,针对长江流域旱情,水利部门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计划为下游补水14.8亿m3
9月13日,水利部再次召开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有关情况,并与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农村水利水电司、信息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及江西省水利厅、湖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据发布会消息,水利部前一阶段抗旱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针对当前长江流域旱情及气象水文预报,经研判决定再次启动“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计划为下游补水17.8亿立方米以上。
2022 Vol. 32 (9): 0-0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0 KB)  ( 153 )
0 第9号台风“马鞍”影响珠江流域 水利部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2022年第9号台风“马鞍”8月25日登陆广东。受其影响,海南、广东雷州半岛及广西南部沿海出现强降雨过程。水利部滚动会商研判,根据《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8月23日12时针对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派出2个工作组分赴广东、广西协助指导地方做好台风强降雨防御工作。
2022 Vol. 32 (9): 0-0 [摘要] ( 291 ) HTML (1 KB)  PDF  (0 KB)  ( 160 )
       走进封面
0 郑国渠——千年传奇 巧夺天工
郑国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修建于公元前246年,与都江堰、灵渠齐名,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国力日益强大,东向逐鹿中原。作为其近邻的韩国深恐自己首当其冲,为了求得生存,派出水利工程师郑国去秦国执行间谍任务,说服秦王凿渠引水,试图以此消耗秦国国力,拖垮秦国,阻止秦人东进的步伐。但郑国渠建成后,将关中平原变为粮产丰富的“天府之国”,秦国以此“卒并诸侯,一统天下”。因“疲秦之计”而开凿的“战渠”却成了强“秦国之策”的“灌渠”。
郑国渠全长125.55公里,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和天然河道比降,开北方无坝引水之先河;巧妙连通泾河、洛水,取于水,用于地,又归之于水,途中与冶谷河、清水(清峪河)、浊水(浊峪河)、漆水、沮水等水相交,截水入渠,充沛了水源;创造性地“用注填閼之水,溉泽卤之地”,即采用引高含沙河水灌溉盐碱沼泽地的引洪淤灌方式,达到灌水、肥田、改良土壤一举三得。
后郑国渠由于河床下切,历代改造维修:汉修白渠,润泽两汉四百年;唐修郑白渠,引泾灌溉达到鼎盛;宋代破岩石修丰利渠、元代修王御史渠、明代修广惠渠、清代拒泾引泉为龙洞渠,延续“天府之国”传奇;民国水利大师李仪祉主持修建“关中八惠”之泾惠渠;新中国成立后,泾惠渠灌区经过改善扩建,挖潜配套,形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络,实现了从自流引水到稳流调蓄的飞跃,惠及关中6个县(区),灌溉面积146.5万亩。在引泾灌溉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中央到地方、从总干渠到斗渠都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实施有效管理,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管理组织体系,确保了引泾灌溉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郑国渠引泾灌溉工程的历史沿革,见证并演绎了时代的更替,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富足、政治昌明的梦想,也积淀、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郑国渠因势利导无坝引水、横绝小河扩大水源、结合地势自流灌溉等巧夺天工的工程技术至今让人叹为观止;将黄河支流泾河高含量的泥沙变害为利,为多沙河流水资源利用树立了良好的范例;管理组织体系为历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典范;灌溉效益的发挥,突出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展,奠定、赓续了黄河文明的根基,见证了中国灌溉工程的制度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16年,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22 Vol. 32 (9): 0-0 [摘要] ( 344 ) HTML (1 KB)  PDF  (0 KB)  ( 156 )
       专栏导言
0 特邀主编专栏·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预警治理
长江中下游河段全长1 893 km,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冲积通航河段,也是重点防洪河段,其防洪安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但近年来三峡及其上游水库群蓄水拦沙运用,显著改变了进入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沙过程。这种新水沙条件导致中下游河道出现河床大幅下切、滩岸崩退概率加大等显著变化,并引起险工失守、航槽移位等不利状况,不仅威胁堤防安全,还增加了“黄金水道”的治理难度。
三峡工程运用后,进入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量略有减少,宜昌站输沙量由建库前(1950 - 2002年)的4.92亿t/a减少到近期(2003 - 2020年)的0.35亿t/a。输沙量急剧减少使得中下游河道发生长距离、长时间的河床冲刷,2003 - 2020年已累计冲刷约49亿m3。在河床持续冲刷过程中,因岸坡变陡、主流顶冲或深泓贴岸导致局部河段崩岸现象频发,特别在中游的石首与七弓岭弯道段,以及下游九江与扬中河段等都出现了严重的崩岸险情。据统计,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共发生崩岸险情1 000多处,累计崩岸长度约730 km,影响河道防洪安全及河势稳定,威胁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河道崩岸机理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属于河流动力学与土力学的交叉学科问题,因此崩岸研究及工程治理难度较大。目前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监测预警机制尚未建立,治理技术有待完善。在此背景下,本专栏约请的4位专家学者,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积累,对崩岸机理、数值模拟、预警及治理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讨分析,这些研究成果能为长江中下游河道系统治理与防洪体系完善提供科技支撑。
2022 Vol. 32 (9): 0-0 [摘要] ( 285 ) HTML (1 KB)  PDF  (0 KB)  ( 152 )
       特邀主编专栏
1 长江下游窝崩机理及其治理技术
张幸农, 假冬冬, 应强, 陈长英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346
窝崩是水土交互作用下的岸坡失稳破坏现象,具有随机性强、形成时间短、土体崩塌量大的特征,发生后出现“ Ω ”形或半圆形窝塘。窝崩机理复杂、规律难偱,有两种类型:①伴随水流冲刷而出现的大块土体持续崩塌;②因土体内存在液化层而出现的大块土体侧向滑移。窝崩多出现在汛期和汛后退水期,与来水来沙条件关系尚不明显,总体上呈现南岸多、北岸少的分布特征,并且较易出现在弯曲凹岸、洲头洲尾和边界突变段。目前窝崩的模拟技术和预警技术尚不成熟,治理采用窝塘抢险与后续复建相结合,通过设置临时挡洪子堤防范江水倒灌,确保防洪安全;通过“守两肩、固周边、先促淤、后封口”等工程措施实施窝塘抢险。针对长江下游窝崩现象,论述其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并评述相应的治理技术。
2022 Vol. 32 (9): 1-6 [摘要] ( 427 ) HTML (1 KB)  PDF  (0 KB)  ( 200 )
7 长江中下游崩岸机理与护岸工程技术回顾与展望
姚仕明, 黎礼刚, 岳红艳, 渠庚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321
崩岸是长江中下游河道平面变形的主要形式之一,会对防洪安全、航道畅通、涉水工程安全运行及河势稳定等产生影响。护岸工程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河势控制和河道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保安、稳定河势与改善通航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水沙情势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格局、长江大保护和以人为本的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对长江中下游河势稳定和护岸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系统总结长江中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特性和趋势、崩岸机理及监测预警、护岸工程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对长江中下游崩岸机理与护岸工程技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该工作对于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战略、提高长江流域防灾减灾应急预警能力和保障中下游沿江地区乃至全流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 Vol. 32 (9): 7-15 [摘要] ( 516 ) HTML (1 KB)  PDF  (0 KB)  ( 199 )
16 多因素作用下河道崩岸过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龚政, 张凯丽, 赵堃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326
崩岸的影响因素众多,成因复杂,现有的研究大多聚焦单一因子,且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明晰。结合室内水槽试验和数值计算,分析了多因素作用下崩岸的过程,揭示了岸壁失稳的力学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剪切、张拉和绕轴破坏以及基质吸力降低引起的土体脱落是侧向流冲刷岸壁崩塌的主要类型,相对水深(岸壁高度/近岸水深)的降低导致岸壁破坏类型从绕轴破坏转变为剪切破坏,渗流与侧向流共同作用会大大加快岸壁坍塌过程。
2022 Vol. 32 (9): 16-20 [摘要] ( 386 ) HTML (1 KB)  PDF  (0 KB)  ( 194 )
21 长江中游河道崩岸预警技术及其初步应用
夏军强, 邓珊珊, 李诺, 周悦瑶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320
近年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变化及水库运用等影响,长江中游河床剧烈冲刷,崩岸现象频繁,增大了河道防洪压力,但中游崩岸监测预警系统尚未完全建立。结合崩岸过程预测与崩岸预警等级划分,提出了长江中游河道崩岸预警技术。在崩岸过程预测中,首先通过预警河段的河势情况,确定崩岸易发区;其次,耦合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崩岸概率计算与基于动力学模型的崩岸过程模拟,对崩岸易发区的崩岸强度进行评估;随后,计算了由堤外滩地宽度及临江住房面积构成的崩岸危害程度指标;最后,通过对各指标数据进行融合,划分崩岸预警等级(Ⅰ~Ⅲ级)。该技术被初步应用于长江中游下荆江河段2020年的崩岸预警。
2022 Vol. 32 (9): 21-26 [摘要] ( 394 ) HTML (1 KB)  PDF  (0 KB)  ( 193 )
       地方行动
27 长江流域旱情及抗旱应对工作
吴道喜
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陕西南部和贵州等地先后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对农业生产和饮水安全造成一定影响。面对严峻的旱情及发展趋势,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长江防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及流域各地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防总)、水利部工作要求,牢固树立“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依照“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要求,以扎实有力的担当作为落细落实各项应对措施,全力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秋粮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坚决打赢抗旱攻坚战。
2022 Vol. 32 (9): 27-29,33 [摘要] ( 345 ) HTML (1 KB)  PDF  (0 KB)  ( 197 )
30 不惧“烤”验 力保供水 全力抗击历史罕见干旱
徐卫明, 廖金源
2022年6月下旬以来,江西省持续高温少雨,江河湖库水位不断走低,部分河湖水位创有记录以来新低,各地均发生不同程度干旱,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面对严重旱情,全省水利部门提前部署,科学调度,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减轻了旱灾损失。
2022 Vol. 32 (9): 30-31 [摘要] ( 330 ) HTML (1 KB)  PDF  (0 KB)  ( 198 )
32 提高站位 压实责任 坚决打赢抗旱保供攻坚战
姜俊涛, 韩文锋, 曾超群
7月7日出梅后,受副热带高压强势影响,湖北省持续晴热高温,出现严重旱情。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抗旱保民生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主要领导多次研究部署,各市、县和有关部门全面动员、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罕见高温干旱大考,全力做好抗旱供水保障,取得了抗旱减灾阶段性胜利。
2022 Vol. 32 (9): 32-33 [摘要] ( 337 ) HTML (1 KB)  PDF  (0 KB)  ( 194 )
34 坚决打赢抗旱保供水硬仗 充分彰显水利部门关键作用
刘刚, 徐尧, 苟雷
7月以来,受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影响,四川省面临历史同期“最极端高温、最少降雨、最枯江河来水、最大水工程待蓄水量”的严峻考验,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旱情。面对严峻形势,全省水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科学统筹,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抗旱减灾,全力确保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最大程度减轻了旱灾损失。
2022 Vol. 32 (9): 34-35 [摘要] ( 325 ) HTML (1 KB)  PDF  (0 KB)  ( 206 )
36 强化蓄水调水 发挥水利工程在旱灾防御中的关键性作用
宋刚勇
2022年7-8月,重庆市遭遇历史罕见旱情。8月以来(截至8月29日,下同)平均气温、累计降水量、高温时长均达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极值,高温强度超过2006年最高气温,全市36个区(县)824个乡(镇)街道遭受干旱灾害。重庆市水利局在水利部的指导关心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提前谋划、提早部署,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旱情防御中的关键性作用,效益十分显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旱灾损失相比历史同程度旱情,损失降到最低。
2022 Vol. 32 (9): 36-37,50 [摘要] ( 329 ) HTML (1 KB)  PDF  (0 KB)  ( 195 )
       水旱灾情
38 《中国水旱灾害防御公报2021》概要
《中国水旱灾害防御公报》编写组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362
2021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4 mm,较常年偏多6%,全国主要江河湖泊共发生12次编号洪水,长江上游及汉江流域发生明显秋汛,黄河中下游发生1949年以来最大秋季洪水,海河流域漳卫河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秋季洪水,松花江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黑龙江上游发生特大洪水,共有571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其中148条河流发生超保证洪水、4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实测记录洪水;全国多地发生区域性干旱,南方地区发生冬春连旱,北方地区和西南局部发生夏伏旱,华南地区发生秋冬春连旱、局部地区长时间持续干旱。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洪涝干旱灾害,受灾人口、死亡失踪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主要灾情指标分别占当年各类自然灾害的74.27%、68.05%、69.74%、79.63%,与近年相比损失总体偏轻,因洪涝干旱受灾人口、死亡失踪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百分比等主要灾情指标分别为2011-2020年平均值的49.75%、98.30%、46.38%、56.01%,河南、陕西、四川、山西4省灾害损失重,河南省特别严重。全国有4 347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拦洪量1 390亿m3,11个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蓄洪运用、分蓄洪水13.28亿m3,全国减淹城镇1 494座次,减淹耕地168.94万hm2,避免人员转移1 524.63万人次;全国共投入抗旱劳力604.56万人,开动机电井119.01万眼、泵站2.9万处、机动抗旱设备636.91万台(套),出动各类机动运水车辆904.76万辆,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9.90亿元,完成抗旱浇地面积399.76万hm2,抗旱挽回粮食损失56.32亿kg、经济作物损失50.48亿元。
2022 Vol. 32 (9): 38-45 [摘要] ( 1396 ) HTML (1 KB)  PDF  (0 KB)  ( 266 )
       城市防洪
46 武汉市极端暴雨城市内涝风险分析及应对
李敏, 谢珊, 蒋佳鑫, 符韵, 向碧为, 杨森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324
基于郑州“7·20”特大暴雨,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内涝风险区域进行了定量分析,对重点防护对象进行了识别。通过对武汉市直排型水系、调蓄型水系退水过程的分析,预测了调蓄型湖泊在不同工况下的最高水位与各水系退水时间。进而从标准内内涝防治体系、超标准内涝风险应急触发条件分析、重点防御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极端暴雨内涝的策略。
2022 Vol. 32 (9): 46-50 [摘要] ( 455 ) HTML (1 KB)  PDF  (0 KB)  ( 207 )
51 洪涝情景下城市交通影响仿真模拟研究
张爽, 杜晓鹤, 邵薇薇, 栾清华, 路洁, 苏鑫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306
为分析城市洪涝对交通的间接影响,引入NetLogo仿真模型模拟受降雨影响的城市区域交通情况,模型构造了城市区域常见的双向四车道和六车道,通过变换道路上积水位置来模拟当道路起点、中段和终点出现积水时车辆的速度变化过程,揭示不同位置的道路积水对行车速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当道路的起点、中段和终点出现积水时,行驶在双向四车道和六车道的车辆的行驶速度下降过程存在差异,但稳定后的最终速度趋于一致,另外,双向四车道道路起点存在积水时车速变化程度最大,双向六车道的道路中段存在积水时车速变化程度最小;积水出现在道路的不同位置时,双向六车道车辆的行驶速度变化过程较同等情景下的双向四车道速度变化过程平缓,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洪涝对道路行车的影响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2022 Vol. 32 (9): 51-55 [摘要] ( 389 ) HTML (1 KB)  PDF  (0 KB)  ( 197 )
56 上海模拟重演郑州“7·20”特大暴雨情景分析
陈升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347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极端降雨频发。城市人口和资产高度集中,一旦发生超出设防标准的暴雨洪水,则有可能影响整个生命线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危及人员生命安全。上海市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极易受到台风、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及遭遇组合的影响。利用已有的上海城区洪涝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了郑州“7·20”特大暴雨在上海城区分别以徐汇区、黄浦区和浦东新区世纪大道为暴雨中心的3种情景重演的内涝风险分布。结果表明,从总体淹没程度看,暴雨中心位于浦东新区世纪大道较另外两种情景有所加重,3种情景下上海市城区大部分区域淹没水深超过了0.5 m,淹没面积最大达1 597.3 km2,积水路段总长超过800 km,中心城区道路积水尤为严重,路段最大水深达1.35 m,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失。华山医院、五角场、西藏南路隧道、浦东机场和世纪大道附近等5处典型位置的水深最大分别达0.70 m、0.60 m、0.46 m、0.59 m和0.94 m。分析结果可以为上海市水旱灾害防御部门制定极端暴雨应对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2 Vol. 32 (9): 56-59,86 [摘要] ( 476 ) HTML (1 KB)  PDF  (0 KB)  ( 201 )
60 高密度人口城市应对极端暴雨的韧性优化分析
郑园园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391
由于近年来极端暴雨频发和人口的高密度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需求,人口的高密度使城市对灾害的敏感度增加,导致灾害发生时损失较大。如何优化城市的韧性,降低极端暴雨天气带来的灾害损失,增强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使得受灾后快速恢复城市运行的问题亟待解决。从受灾人数、经济损失、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了高密度人口城市的脆弱性,进而从优化海绵城市建设、防洪标准、城市基础设施、灾害预警及设施数字化等几个方面优化高密度人口城市应对及适应灾害的韧性,有效降低灾害程度,使得高密度人口城市面对极端暴雨灾害时能“收放自如”。
2022 Vol. 32 (9): 60-64 [摘要] ( 412 ) HTML (1 KB)  PDF  (0 KB)  ( 189 )
       监测预报
65 非接触式在线测流系统数据相关性及误差分析——以姐岗水文站为例
嵇海祥, 李春华, 束庆林, 韩宝豆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366
为全面推进水利算据、算法、算力建设,构建数字孪生流域,提升水文信息监测能力,利用目前先进的非接触式在线测流系统,通过在姐岗水文站与常规缆道流速仪测流开展比测试验,对实测流量和系统在线监测到的同时段流量进行水位、流速、借用断面面积、流量等参数之间的误差和相关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测流系统在基本水尺断面水位819.50 m以上中高水相关性较好,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2022 Vol. 32 (9): 65-69 [摘要] ( 381 ) HTML (1 KB)  PDF  (0 KB)  ( 199 )
70 辽宁沙河水文站不同水位级超标准洪水测报方案及后期处置分析
高永军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401
洪水测报方案编制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作,特别是针对每年汛期的洪水形势,超标准洪水测报方案编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辽宁省营口水文局沙河水文站为例进行编制探讨,分析了不同水位级超标准洪水测报方案、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及超标准洪水过后的后期处置措施,为其他水文部门编制超标准洪水测报方案提供参考。
2022 Vol. 32 (9): 70-73 [摘要] ( 408 ) HTML (1 KB)  PDF  (0 KB)  ( 198 )
       工作交流
74 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之生态修复举措
涂成杰, 叶旻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360
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以浙江省河湖现存问题为导向,以实际调研与文献梳理为手段,在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指导意见有关河湖生态修复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资源保护、生态水量、生态水质、河湖肌理、生态物种干预、水系连通、生态设施、生态机制等主要举措予以阐释,系统探讨了河湖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从而为河湖生态环境的复苏提供理论依据。
2022 Vol. 32 (9): 74-78 [摘要] ( 370 ) HTML (1 KB)  PDF  (0 KB)  ( 209 )
79 安徽省级水网规划思路探讨
赵威, 王恺祯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179
围绕国家水网建设的新要求、新方向,结合安徽省级水网规划编制实践,从安徽省自然和经济社会特点出发,分析了安徽省级水网面临的形势与需求,提出了以主要水系为基础,以引调水工程为通道,以重要支流、河湖连通和输配水渠系为脉络,以控制性水库和重要调蓄湖泊为结点,形成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网络形态,功能上具有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系统保护等综合作用的安徽水网总体架构思路及工作建议。
2022 Vol. 32 (9): 79-82 [摘要] ( 368 ) HTML (1 KB)  PDF  (0 KB)  ( 195 )
83 水下机器人在水利工程汛前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夏清华, 王同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229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洪涝灾害多发频发,汛前对水库、河道等水利工程进行检查、检测是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手段。水下机器人作为新型的水下检测装备,可搭载多种检测仪器对水利工程的坝体安全结构、水下金属构件、淤积等多个方面进行巡检,有助于提前发现病险情况,而水下机器人的多设备共通融合通信、小型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汛前水利工程检查、检测的效率及准确度。
2022 Vol. 32 (9): 83-86 [摘要] ( 360 ) HTML (1 KB)  PDF  (0 KB)  ( 198 )
87 极端天气情况下做好防汛抗灾工作的思考
陈勇奇, 易知之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304
极端天气引发的暴雨近年来呈现多发频发之势,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结合极端天气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当前在应对极端天气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推进防洪工程体系、预警体系、防御体制机制等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为防范应对极端暴雨天气提供决策。
2022 Vol. 32 (9): 87-88 [摘要] ( 425 ) HTML (1 KB)  PDF  (0 KB)  ( 197 )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40087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D座706    投稿热线:010-68781008    订阅热线:010-68781624  68781887    
网站事宜:010-68781819    E-mail: cfdm2006@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