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期刊
  预发表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下载中心 >>更多
  第十四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征文通知
  2022-2023年度全国典型洪旱过程应对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关于第27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减灾专委会和《中国防汛抗旱》编委会2023年年会通知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2023年特约通讯员会议的通知
  关于第26期防汛抗旱业务专题研讨班的通知
  第六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2-2023年全国典型洪旱过程总结和监测预报调度抢险技术经验交流会会议通知
  投稿版权协议
  十三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南昌研讨班
  昆明-24期培训班
  2022年增刊S1电子刊
  第四届智慧水利遥感应用高端论坛论文集
  第五届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十二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2023年订阅通知
  水利水电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创新 论文集
  智慧水利遥感应用与创新 论文集
  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海报
  城市水安全会议论文集2021
  第十一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中国防汛抗旱》订阅流程
  产品名录
  新技术新产品研讨会报告
  风险分享
  第三届水安全与水管理分享
  城市水安全与水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体例和排版模板
  中英文摘要写作要求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2022年 32卷 4期
刊出日期:2022-04-15

走进封面
要闻聚焦
特邀主编专栏
专栏导言
特别关注
研究探讨
工作交流
 
       要闻聚焦
0 李国英调研北京河湖治理保护和防汛准备工作
4月2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调研北京市河湖治理保护和防汛准备工作。他强调,要对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做好北京河湖水系治理保护和防汛准备工作,坚决守护首都水安全,努力在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
李国英先后深入北京市白浮泉、京密引水渠、团城湖、南长河、通惠河、北运河北关分洪枢纽、甘棠闸、榆林庄闸、杨洼闸,详细了解京杭大运河水源流路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防汛准备等情况,并在现场考察结束后主持召开座谈会,与北京市相关负责同志共同研究有关工作。
李国英强调,要持续推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以永定河、温榆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泃河等五大水系为重点,“一河一策”制定方案,巩固拓展已有成效,以流域为单元,集中力量,优化调度,持续用力,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要抓好地下水置换、压采、回补,下大功夫加强地下水基础研究、监测评估、地表—地下水转换规律分析研究工作,细化实化精准化治理措施,切实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李国英强调,要锚定今年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的目标,细化通惠河、北运河调度工作,统筹做好本地水、客水、再生水等多水源筹集和优化配置,逐水源算清水量账、路径账、过程账,提高调度精准性,抓好动态跟踪监测,让大运河活起来,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
李国英强调,要始终绷紧防汛保安这根弦,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按照“拒、绕、排”的思路,逐河流梳理薄弱环节,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加快补好预警监测短板和基础设施短板,确保首都防汛绝对安全。
2022 Vol. 32 (4): 0-0 [摘要] ( 321 ) HTML (1 KB)  PDF  (0 KB)  ( 167 )
0 2021-2022年度黄河防凌工作顺利结束 水利部召开黄河防凌新闻发布会
随着3月18日封冻河段全线平稳开河,2021-2022年度黄河凌汛期已经结束。3月21日,水利部召开黄河防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本年度黄河防凌有关情况,并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汪安南和水旱灾害防御司、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据介绍,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21-2022年度黄河凌汛期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和险情灾情,实现了“两个确保”的目标,防凌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
刘伟平说,黄河凌汛一直是威胁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风险,黄河防凌始终是水利部的重点工作。去冬以来,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确定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黄河堤防不决口”的防御目标,全力做好黄河防凌各项工作。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防凌关键时期,特别是在流凌、封河、开河等关键节点,多次视频连线内蒙古和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水利厅,黄委以及基层水文站,会商部署防凌工作;农历大年初一视频慰问坚守在防凌一线的水利干部职工,对做好春节期间的防凌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开河关键期,水利部派出指导组赴内蒙古自治区检查指导防凌工作。
刘伟平说,黄委提前召开年度黄河防凌工作会议,编制完善防凌预案;多次派出工作组赴防凌一线,督促落实监测预报、水工程调度、风险隐患排查、涉河涉冰安全监管等工作措施;加密监测,动态掌握天气、水情、冰情、河情、工情“五情”,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滚动预报凌情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科学调度龙羊峡、刘家峡、海勃湾、万家寨等骨干水工程,为平稳封河、开河创造有利条件,及时启用应急分洪区分凌,减轻防凌压力。内蒙古和宁夏自治区落实防凌安全责任,细化实化防凌应急预案;加强凌汛安全管理,及时拆除浮桥等阻水构筑物,畅通行凌河道;强化值班值守和堤防巡查,预置抢险设备、料物,做好突发险情应对准备;加强与相关战区的协调联动,落实飞机侦查凌情及防凌爆破措施。
刘伟平表示,水利部将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凌的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保障黄河安澜,保障江河安澜,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贡献水利力量。
2022 Vol. 32 (4): 0-0 [摘要] ( 293 ) HTML (1 KB)  PDF  (0 KB)  ( 166 )
0 珠江流域抗旱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水利部召开珠江流域抗旱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3月28日,水利部召开珠江流域抗旱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有关情况,并与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信息中心、珠江水利委员会和广东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据介绍,2022年3月以来,旱区多次出现降雨过程,骨干水库蓄水形势向好,珠江流域旱情基本解除,抗旱保供水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2021年以来,珠江流域降雨持续偏少、江河来水持续偏枯,部分骨干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情,特别是广东东部东江和韩江流域发生了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加之珠江口咸潮上溯影响加剧,旱情呈现“秋冬春连旱、旱上加咸”的不利局面。
刘伟平说,面对严峻的抗旱保供水形势,水利部和相关地方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采取节约用水、水系连通、远程调水、压咸补淡等措施,确保了香港、澳门、金门供水安全,确保了珠江三角洲及粤东闽南等地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2022年元旦、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点,多次视频连线广东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水利厅以及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珠江委及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会商研判旱情趋势,部署构建当地、近地、远地供水保障“三道防线”,安排抗旱应急调水和压咸补淡等工作。春节刚过,在咸潮影响的关键时期,水利部派出指导组赴广东、福建两省指导抗旱保供水工作。
刘伟平说,珠江委完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抗旱“四预”平台,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旱情、咸(潮)情、工情,及时发布东江、韩江干旱黄色预警和西江、北江干旱蓝色预警,启动珠江防总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制定水量应急调度方案,科学调度骨干水利工程,构筑了当地水库抢抓时机蓄水补库、近地水库适时调水压咸、远地水库储备水源持续补水的西江、东江、韩江供水保障“三道防线”。针对珠江三角洲咸潮影响,多次调度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东江剑潭水利枢纽等工程,实施压咸补淡应急补水,有效压制了咸潮上溯,保障了珠三角重要城市引水安全。广东、福建、广西等省、自治区提前修订完善抗旱应急预案,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严格执行调度指令,强化水工程运行管理,加强应急补水期重要断面水质监测和沿程取水口监管,抓住时机抢蓄淡水,保证了压咸补淡调度取得最大成效;综合采取节约用水、限制高耗水行业用水、建设抗旱应急供水工程等措施,全力保障了城乡供水安全。
针对珠江流域本次旱情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刘伟平说,水利部门将重点做好全面提高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加快骨干工程建设、提高区域水资源引水和调蓄能力,以提升抗旱保障供水的能力。
2022 Vol. 32 (4): 0-0 [摘要] ( 296 ) HTML (1 KB)  PDF  (0 KB)  ( 159 )
       走进封面
0 长渠——百里古渠 千年水脉
长渠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襄宜平原,总长49.25公里,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比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早33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引水工程。长渠有“华夏第一渠”之称,有持续的利用价值、领先的科技价值、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价值。长渠历经秦、汉,至南北朝600多年的完善,在5世纪时已经成为具有引水、蓄水功能的区域灌溉工程,历经千年,滋润着荆楚沃野。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遣大将白起进攻楚国,为攻下重兵把守的楚国故都鄢城,白起利用鄢城地理位置较低以及周围河渠密布的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蛮河垒石筑坝,开沟扩渠,以水代兵,引水攻下鄢城。战后,白起引水攻城的战渠被人们疏浚改造成灌溉渠,百姓从中获益,故将长渠称为“白起渠”。历史上,长渠多次因战争失修废弃。从唐朝始,直至清朝康熙年间,长渠经历了5次大修和7次局部修治。11世纪时,宜城县令孙永的重建是长渠最重要的恢复,他不仅重新修复了工程,还建立了长渠灌区民间自治、政府督导的管理制度。12世纪时,汉江中游襄阳一带成为南宋与蒙古对峙的要地,出于军事屯田的需要,南宋政府对灌溉工程的修治和管理极其重视,多次整修,灌区工程体系更加完善,渠道与陂塘相连,沟渠密布,襄宜平原成为“沃土如膏瘠土肥,百里岁岁无凶灾”的特殊经济区。
长渠首创了“陂渠串联”的水利灌溉方式,将渠道与堰塘串联起来,堰塘平时蓄储水资源,农田需要灌溉之时将堰塘蓄集的水通过渠道引入农田,以丰补歉,合理调节水源的地区分布和时间分配,增加了水源的利用率。唐宋时期,长渠内设了4个大型节制闸,将灌溉区分为4段,关闭闸门即可抬高水位,自上而下分时轮灌。直到今天,长渠仍然采用古时“分时轮灌”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渠复修工作。1951年,湖北省将长渠修复工程列为全省重点工程,于1953年5月1日竣工通水,后经多次续建配套,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工程拥有规模以上干渠1条、主要支渠38条、闸门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滚水坝1座,灌溉着30.3万亩良田,为灌区粮食丰收做出了巨大贡献。2018年,长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22 Vol. 32 (4): 0-0 [摘要] ( 408 ) HTML (1 KB)  PDF  (0 KB)  ( 172 )
       专栏导言
0 特邀主编专栏·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
李娜
蓄滞洪区是我国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库、堤防、河道共同承担着流域防洪任务。我国现有98处国家蓄滞洪区,总面积3.4万km2、蓄洪容积1 090亿m3。截至2021年,有66处蓄滞洪区自设立以来共启用过424次,累计滞蓄洪量1 400多亿m3,在历次大洪水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仍面临不少问题。一是蓄滞洪区启用困难或难以按规划要求适时适量启用,直接影响流域防洪安全大局。受资金投入不足等制约,蓄滞洪工程不完备、不达标,安全设施明显不足的问题突出。蓄滞洪区在作为蓄滞洪水空间的同时,也是区内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家园。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管理制度缺失和执行不严等问题的存在,部分蓄滞洪区内人口和资产总量增加迅猛,一旦行洪蓄水必然损失惨重,“淹不得”“淹不起”的窘况与蓄滞洪区设立的本意南辕北辙。二是随着我国江河治理的不断深入,主要江河的防洪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蓄滞洪区承担的防洪任务与设立之初已有不同,也需要重新审视。因此,亟需根据新的形势,查找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评估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和运用效果,研究蓄滞洪区适宜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模式,为流域防洪和蓄滞洪区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建议。
水利部在防洪规划修编重大问题论证研究中专门立项开展蓄滞洪区建设与运用评估,基于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本专栏组织了4篇论文,分别从国家蓄滞洪区建设管理问题与措施建议、典型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区划、安徽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建设实践和国外流域分蓄洪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相信这些成果会给广大读者带来有益的启示,也希望这些成果能为国家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和运用贡献技术力量。
2022 Vol. 32 (4): 0-0 [摘要] ( 316 ) HTML (1 KB)  PDF  (0 KB)  ( 221 )
       特邀主编专栏
1 我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问题及措施研究
王艳艳, 李娜, 俞茜, 王静, 丁志雄, 韩松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124
蓄滞洪区担负着防洪与区内居民生存发展的双重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管理的滞后,分蓄洪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不断加大。在总结梳理蓄滞洪区运用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提出了新时期蓄滞洪区建设管理对策措施,以促进蓄滞洪区防洪功能的有效发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2 Vol. 32 (4): 1-7 [摘要] ( 483 ) HTML (1 KB)  PDF  (0 KB)  ( 229 )
8 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区划方法及典型案例研究
王静, 李娜, 丁志雄, 关成达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100
蓄滞洪区是我国洪水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流域性洪水的安排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千万余人的长期生存家园。对蓄滞洪区进行洪水风险区划是现阶段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产业布局调整的必要基础性工作。在分析国内外现有与蓄滞洪区相关的洪水风险区划方法、风险等级划分指标和阈值基础上,从服务于蓄滞洪区土地利用管控和洪水风险管理出发,提出以蓄滞洪区启用标准和淹没水深为指标,综合考虑蓄滞洪区运用后主要受灾农作物和建筑物平均损失率大小的极高、高、中和低4级洪水风险区划方法。并以东西湖蓄滞洪区为案例,对现状和规划工程条件下蓄滞洪区内的洪水风险等级进行了划分,分析了该方法在新形势下对于约束和管控蓄滞洪区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避洪转移等方面的适用性。研究成果对于我国98处国家蓄滞洪区和大量地方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管理均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2022 Vol. 32 (4): 8-14 [摘要] ( 464 ) HTML (1 KB)  PDF  (0 KB)  ( 232 )
15 安徽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建设实践与探讨
张震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104
淮河行蓄洪区建设是治淮的难点、重点和焦点。基于安徽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的形成、布局调整、防洪及分洪工程建设、安全设施建设、居民迁建、调度运用及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历程、成就及经验,提出了蓄滞洪区建设实践的探讨,并就安徽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区防洪体系完善、人口安置、管理与发展模式建立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蓄滞洪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2022 Vol. 32 (4): 15-19 [摘要] ( 462 ) HTML (1 KB)  PDF  (0 KB)  ( 227 )
20 荷兰多层次洪水风险管理策略及给我国蓄滞洪区的借鉴
俞茜, 李娜, 王艳艳, 杨蕙菁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110
荷兰是世界上有名的低地国家,常年遭受洪水和北海风暴潮的侵袭。在历经多次洪水灾害后,荷兰的洪水管理策略从早期大量修建防洪工程向洪水风险管理转变。以荷兰多德雷赫特为例,详细分析了荷兰的多层次洪水风险管理策略:第1层是防洪,第2层是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第3层是灾害应急管理,通过统筹3层措施,切实减轻了洪水风险。针对我国蓄滞洪区面临的与多德雷赫特相似的问题,提出了对我国蓄滞洪区的4点借鉴:①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和洪水风险分析制定防洪(分洪运用)标准;②因地制宜开展洪水韧性措施建设,提升蓄滞洪区内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韧性;③进行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区,分区运用,探索多种发展模式;④统筹考虑蓄滞洪区建设、运用与发展等多方面需求,进行蓄滞洪区综合管理。
2022 Vol. 32 (4): 20-24 [摘要] ( 460 ) HTML (1 KB)  PDF  (0 KB)  ( 228 )
       特别关注
25 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重大险情处置关键技术措施
张利荣, 庞林祥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090
在2021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抢险救援中,中国安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采用动力舟桥救援转移新乡洪水受困群众,采取多型大功率排水车“多面布点、梯次接力”强排京广隧道积水,采用“右岸裹头抢护、左岸单戗立堵”封堵卫河决口,采取在坝体两岸开挖泄流槽紧急泄流解除郭家咀水库溃坝险情,完成了所承担的重大险情处置任务。总结了科学方案、专业队伍和先进装备是抢险救援技术制胜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强化洪涝灾害抢险救援能力,一是要加强灾害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研究,二是要建强抢险救援专业队伍,三是要研制配发先进抢险装备。
2022 Vol. 32 (4): 25-30 [摘要] ( 755 ) HTML (1 KB)  PDF  (0 KB)  ( 226 )
31 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影响特征分析及建议
刘南江, 靳文, 张鹏, 张云霞, 王国复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103
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河南全省角度,对此次灾害事件灾情的极端性和灾害影响特点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河南此次灾害事件损失远超常年平均水平,灾情的复现概率值约为0.03;对县域的绝对和相对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对新兴县域影响较重,反映出快速城市化进程和灾害防治能力的不匹配。梳理了此次灾害事件中暴露出的灾害防治体系的不足,通过与日、英、美等发达国家大型城市防灾减灾措施的对比,针对如何加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提出了意见建议。
2022 Vol. 32 (4): 31-37 [摘要] ( 922 ) HTML (1 KB)  PDF  (0 KB)  ( 230 )
38 从全球气候变化角度看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
李威, 叶殿秀, 赵琳, 李潇潇, 邹旭恺, 陈丽娟, 李莹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061
2021年7月17-23日,河南多地发生极端强降水,这次特大暴雨过程累计雨量大、强降水范围广、降水极端性强、短时强降水时段集中、持续时间长。河南“7·20”特大暴雨是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协同作用的直接结果,也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全球暴雨洪涝、高温热浪、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强发,极端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趋于严重,我国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需坚持综合应对、科学应对、有效应对,不断提升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
2022 Vol. 32 (4): 38-44 [摘要] ( 735 ) HTML (1 KB)  PDF  (0 KB)  ( 228 )
45 关于城市洪涝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的建议——郑州市“7·20”特大暴雨灾害思考
马建明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111
2021年7月20日,郑州市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基于洪水风险管理理念,针对城市极端暴雨洪涝风险防控体系构建,提出巨灾情景构建,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风险预警为主线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防洪防涝工程体系,构建国土开发风险管控机制,推进洪水保险等风险管控措施建议。
2022 Vol. 32 (4): 45-47,71 [摘要] ( 547 ) HTML (1 KB)  PDF  (0 KB)  ( 230 )
       工作交流
48 2021年黄河秋汛洪水调度实践
魏向阳, 杨会颖, 孔纯胜, 张学琴, 王鹏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063
2021年8月下旬至10月底,黄河中下游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干流共形成3场编号洪水,潼关站发生1979年以来最大洪水。黄河水利委员会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紧密跟踪洪水演进过程,科学调度干支流水库,精准凑泄花园口站流量目标,充分发挥水库的拦洪作用和河道的行洪能力,取得了秋汛洪水防御工作的胜利。从洪水情况、实时调度过程、防洪运用效果等方面对此次洪水防御做了系统介绍,并提出了精准预报调度是秋汛洪水防御成功的保证、上拦防洪能力不足等认识与建议。
2022 Vol. 32 (4): 48-51 [摘要] ( 460 ) HTML (1 KB)  PDF  (0 KB)  ( 232 )
52 上海市防御202106号台风“烟花”的过程及思考
沙治银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069
202106号台风“烟花”在近十年台风影响上海市过程中降雨量排名第一、最大风速排名第二(仅次于201909号台风“利奇马”),呈现出风力持续强、累计降雨量大、影响时间久,风暴潮洪“四碰头”、潮位创新高等特点;介绍了台风“烟花”的防御过程,总结了防御台风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有助于加强今后对台风的防范,提升上海防汛工作能力和水平。
2022 Vol. 32 (4): 52-54 [摘要] ( 432 ) HTML (1 KB)  PDF  (0 KB)  ( 227 )
55 淮河王家坝站超标准洪水测报实践与思考
陈晓成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133
为防止和减少超标准洪水造成的损失,建立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水情测报机制,淮河王家坝站2020年汛前编制超标准洪水测报预案,并在当年7月中下旬的超标准洪水测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淮河防汛调度和防汛减灾提供科学依据。针对超标准洪水测报预案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依据超标准洪水实测资料并结合淮河王家坝站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优化完善,提出了提升超标准洪水测报能力的建议和措施。
2022 Vol. 32 (4): 55-58 [摘要] ( 386 ) HTML (1 KB)  PDF  (0 KB)  ( 232 )
59 安徽黄山徽州区“2020.7.7”洪水灾后反思
李国宝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246
2020年7月上旬,受梅雨期主雨带覆盖影响,安徽黄山市徽州区过程累计降雨量达425.4 mm。总结了2020年徽州区汛期特点,分析了防汛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提高洪水防御工程标准、提高洪水防御“软实力”、解决山洪防御“最后一公里”等方面给出了工作建议,为灾害评估和防灾体系建设与完善、灾后重建提供基础依据。
2022 Vol. 32 (4): 59-62 [摘要] ( 377 ) HTML (1 KB)  PDF  (0 KB)  ( 237 )
63 辽宁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及思考
张世全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089
在总结多年应对水旱灾害经验的基础上,辽宁省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以辽宁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为基础,立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实际需要,从制度规范、组织管理和基层能力3个方面提出辽宁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通过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辽宁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的内部架构,增强体系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处理突发水旱灾害事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2 Vol. 32 (4): 63-65 [摘要] ( 458 ) HTML (1 KB)  PDF  (0 KB)  ( 226 )
       研究探讨
66 近年城市洪涝致灾的水动力学机理分析与减灾对策研究
夏军强, 董柏良, 李启杰, 柳莉, 周美蓉, 王小杰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350
在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加和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暴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呈急剧上升趋势,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开展暴雨洪涝致灾的水动力学机理与减灾对策研究,能够为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针对近期国内发生的典型城市洪涝灾害事件,首先分析了城市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的洪涝灾害特点,剖析了洪涝致灾的水动力学机理;然后指出在洪水作用下人体及车辆发生失稳是导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城市地下空间由于地势低洼与空间结构的特殊性,洪涝风险极高;最后提出了当前城市洪涝问题的3项减灾对策,包括开展城市洪涝致灾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洪涝防治预警体系,为我国城市洪涝风险管理及防治提供参考。
2022 Vol. 32 (4): 66-71 [摘要] ( 401 ) HTML (1 KB)  PDF  (0 KB)  ( 241 )
72 径流与土壤湿度数据联合率定水文模型参数研究
吴平辉, 张佳鹏, 王加虎, 蒋婕妤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2056
近年来,遥感技术的进步为获取大面积连续的水文变量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为探究在流域缺资料的情况下引入其他遥感水文变量进行水文模型参数率定的可行性,以新安江模型为研究模型,使用SCE-UA(Shuffled Complex Evolution)算法对水文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分析在短序列径流资料的情况下,联合遥感土壤湿度和径流资料对模型参数率定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短序列径流数据率定水文模型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验证期模拟精度较差,而引入土壤湿度进行参数率定的模拟结果虽然在率定期有一定降低,但是在验证期要明显好于前者,并且可以接近使用长序列径流数据率定参数的水平。
2022 Vol. 32 (4): 72-76 [摘要] ( 402 ) HTML (1 KB)  PDF  (0 KB)  ( 237 )
77 尼尔基水库洪水预报方案分析及应用研究
宁月, 潘爽, 刘畅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018
尼尔基水库作为嫩江乃至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水库上下游(齐齐哈尔控制断面)防洪任务。利用水库以上流域预报来水进行防洪调度,确保水库正常运行和上下游防洪安全,是水库防洪调度运行期间的重要任务。对尼尔基水库现有的洪水预报方案进行了分析,对各方案的预报精度和预见期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给出了实时防洪调度中推荐采用的预报方案;分析了采用方案在实时防洪调度中应用的可靠性等,可为尼尔基水库实时防洪调度中预报信息的可靠利用提供参考;基于预报方案峰量关系拟合的结果,提出了预报信息在防洪调度中的应用方式。
2022 Vol. 32 (4): 77-81 [摘要] ( 369 ) HTML (1 KB)  PDF  (0 KB)  ( 233 )
82 陕南山区月河流域暴雨洪水特征变化分析
胡小红, 左德鹏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072
汉江一级支流月河位于暴雨洪水频发的陕南山区,其暴雨洪水特征分析对于灾害高发的山区流域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用非参数Mann-Kendall方法和滑动t检验对月河流域1960-2012年的降雨径流序列及极端降水指数进行时间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基于流域历史18场次单峰洪水过程结合遗传算法推求流域退水曲线,并对年极值洪水过程进行地表洪水成分和地下洪水成分分割;最后,对突变前后两个时期暴雨洪水特征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月河流域近53年的年降水量和径流深分别呈一定程度增加和减少趋势;年径流序列突变点发生在1985年;洪水成分中地下径流平均占比从1985年之前的21%变为1985年以后的17%,而1985年以后降雨与洪水的关系减弱,表明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平稳性受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2 Vol. 32 (4): 82-88 [摘要] ( 372 ) HTML (1 KB)  PDF  (0 KB)  ( 228 )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防汛抗旱杂志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40087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D座706    投稿热线:010-68781008    订阅热线:010-68781624  68781887    
网站事宜:010-68781819    E-mail: cfdm2006@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